嬰幼兒食品用品的安全、平時的感冒發燒、跌打損傷……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任何一點不順利,都會引起家長們的不安,有時這種不安甚至會成為傷害親子雙方的心理問題。如何應對育兒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呢?深圳市早期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兒童文學作家黃繹霖認為,應對突發事件,家長應該做到“打好預防針”並且“遇事樂觀不慌亂”,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
什麼是“育兒突發事件”呢?“在生育、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會遇到一些不可預見、出乎意料發生的事情,如:生育中的母嬰突發疾病、醫療事故;養育中孩子的疾病、藥物過敏、意外傷害;教育中由於教養不當導致的多動症、自閉症等和引導不當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完善等等。”專家表示:“這些突發事件是家長們所不能預料的,但有時也難以避免,因此家長應該了解如何去更好地應對。”
恐慌心理會傳染孩子
專家認為,面對育兒突發事件時,家長千萬不能恐慌。“有時候恐懼比事件本身帶來的傷害更大。”
據了解,“恐懼心理”狀態嚴重時會干擾正常生活,內心的緊張情緒不斷累積,繼而會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黃繹霖說:“當家長的緊張情緒相互傳遞和影響時,因為嬰幼兒具有超強的感知力和感受力,他們會以‘印刻’的方式把對這種情緒的印象留在潛意識裡。”
正確應對有章可循
如果家長正在遭遇此類育兒突發事件,應該如何應對呢?專家認為家長需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我該做些什麼讓自己和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讓孩子盡快好起來”上,而不是一味地關注問題本身。黃繹霖向家長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把心疼放在心裡。孩子出現病痛,家長心疼可以,但不要憐憫。該傳遞的信息是:寶寶很勇敢,能戰勝“病痛”,而不是在一旁暗自神傷、無所適從。“在醫院時,我就遇到過,一個媽媽看見孩子打針,自己先哭了,結果孩子受其影響也哭得天昏地暗,這對治療可是沒有一點好處。”
二、耐心,樂觀應對。樂觀的家長,孩子生病好得也快;悲觀敏感的家長,孩子一生病就得拖上半個月。孩子不舒服了,有時候會變得煩躁,自然需要家長更有耐心地陪伴。這時給孩子講故事、做游戲都是家長安慰孩子的良方。
三、做個“博學”的家長。專家認為家長應該用心地掌握一些一般病理的常識,學習科學的方法。比如:小感冒不用吃藥,多喝溫水,七天就自然會好了,這樣,孩子自身防御和抵抗系統也會增強。又如,造成皮膚過敏的因素,不能完全說是用品的問題,皮膚抵抗力下降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寶寶的頭發即使什麼也不用,出生時的黑發也會慢慢變黃等等,這些都是家長需要掌握和懂得的基本育兒常識。
來源:廣州日報
兩歲孩子 咳嗽 鼻子不通氣
寶寶什麼都不吃
女兒不吃飯
孩子得了肺炎除了由醫生醫治外,家長還應成為醫生的好助手,協助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