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秋冬季腹瀉,簡稱小兒秋瀉,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小兒腸道傳染病,多見於秋季,且多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小兒秋瀉起病急,發病快,常並發上呼吸道感染,出現頭痛,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發病1-3天後出現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帶少量粘液,每天十至數十次,無膿血、無腥臭味,嚴重時可引起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從而危及生命。若能及時對症治療,一般一周後即可痊愈。
小兒秋瀉傳染性很強,應加強預防。秋季氣候變化快,要注意小兒腹部保暖,防止著涼,小兒發病後要及時隔離治療,患兒糞便及被患兒污染的器具等物品要嚴格消毒。患兒飲食宜清淡而易消化,多吃一些稀粥或米湯,多吃稀粥能有效地減少大便次數,促進大便成形,並能緩解因脫水而引起的一系列中毒症狀。還要讓小兒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以及蛋類、魚類和深綠色蔬菜等,這些食物不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而且發病後食用還有助於病情的好轉。
治療此病,以中醫療效較好,其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促進胃腸血液循環和新生細胞的成熟,抑制輪狀病毒的生長,調整胃腸功能,達到止瀉目的。現介紹幾則簡易外治方,供選用。
1.雲南白藥1克,75%酒精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再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每日1換,連續3天。
2.苦參、蒼術各適量,研為細末,濕重於熱者按1∶3配伍,熱重於濕者按3∶1配伍。每次取藥粉適量,醋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包扎固定,每晚1次,次晨除去,連續3天。
3.取無花果葉5片,放入鍋中,加水1500ml,煎開後倒入腳盆中,先熏雙足心湧泉穴,待藥液溫度適可時再足浴,每日2-3次,連續3天。
4.取山栀子(鮮者尤佳)適量,搗如泥,加食鹽少許混合均勻,外貼於手心勞宮穴上,包扎固定,每隔12小時換藥1次,一般2-3次即可。
對於輕症患兒,通過上述幾法綜合治療,多能控制病情,若病情嚴重,或出現脫水酸中毒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文/胡獻國
本文由《親子》雜志授權搖籃網獨家發表,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