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嬰兒第一個社交群體,它在情感上給予她安全感。家庭成員之間語言聲調的情緒色彩、相互給予的摯愛和關懷會傳染給嬰兒,後者對家庭中的緊張氣氛尤為敏感。如果家中的談話越來越響、越來越刺耳,即使孩子不理解談
英國最近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四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具有嫉妒心了。負責研究的裡卡爾多博士對24名嬰兒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其中3名嬰兒看到自己的媽媽在與別人閒談時有不安和哭泣現象;當媽媽抱起別人的孩子時,有13名
1歲左右的貝貝開始學習走路了,他可以沿著沙發、摸著牆壁在房間裡走來走去。可是這樣走了幾個月都還是不能邁出真正的第一步,也就是說,只要不借助東西,貝貝就不敢走路。這怎麼辦?爸爸媽媽想了好多辦法,都解決不
小小的貝貝在成長的過程中最親近的,接觸最多的應該是媽媽了,他對媽媽總是有一種依戀。只要媽媽在,貝貝總是很高興,這時的他,喜歡玩弄吸引他注意的物體,喜歡嘗試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這些活動,有助於
嬰兒的認生從6個月開始,8-12個月達到高峰,以後逐漸減弱。多數8個月以後的嬰兒,見到生人都有些拘謹或驚慌失措;有些嬰兒尤為嚴重,見到生人就哭。父母對嚴重認生的孩子總是覺得不可理解:“沒出息,怎麼膽子
出生不久的嬰兒依戀成人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成人在滿足他們生理。心理的需要的同時,成人和嬰兒逐漸發展了一種依戀關系,這是嬰幼兒對於關懷和愛撫他的成人的強烈依戀情感。有了依戀就能減少他們不安與恐懼,他們深知
有時,母親和孩子彼此分開一會會有好處。整天和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一起,是令人厭倦而乏味的,而且母親也需要和成人做伴,得到喘息的機會。暫時離開一個不斷予取予求的孩子,意味著母親能再恢復精力。另外,對孩
嬰兒出生後,不僅需要父母在生活上給以悉心照顧,而且需要在心理上獲得滿足。當他滿足以後,就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嬰兒表達自己的感情,除了用微笑、目光以外,主要是通過聲音。那麼,嬰兒是怎樣用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
嬰兒在與爸爸媽媽長期密切的共同生活中,會對照顧他最多的人(這個人通常是媽媽)形成強烈的依戀。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有媽媽在身旁,他感到特別地安全和幸福。而一旦媽媽離開,他就會感到缺乏安全感。因此,在孩子
嬰兒在6個月以後,已經能夠區分經常接觸他的人和陌生人。大多數嬰兒不願意接近陌生人,因為他們對不熟悉的人缺乏安全感。因此當有陌生人抱他或者親近他,對有的孩子而言,甚至當陌生人只是靠近他時,他就會表現得驚
有的孩子睡覺時,不拿點什麼東西就不能入睡,如喜歡睡覺時抱著小枕頭、毛巾、小被子、小毯子、玩具等等,一般都是些觸感柔軟的東西。不管這些東西多髒多舊,對孩子來說卻是他們珍愛的寶貝,睡覺時離不開。這種情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的發展和對健康概念的進一步認識,兒童心理行為疾病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心理咨詢的兒童很多,下面主要介紹6歲以下兒童的幾種常見的心理疾病。 吮吸手指,在嬰兒時期是一
不滿周歲的嬰幼兒無端大哭大鬧,往往令年輕的父母心煩意亂,束手無策。現在,美國悄然興起的嬰幼兒心理醫療業,試圖為現代家庭解除這一煩惱。 美國的嬰幼兒心理醫療業早在40年代末就已萌芽。70年代初,美國
正如寶寶胃腸如果缺少了食物就會感到饑餓一樣,他的皮膚缺少父母滿懷愛心的撫摸,也會感到“饑餓”。胃腸的饑餓,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而“皮膚饑餓”則會妨礙其智力的發育。 撫愛孩子的技巧 1.撫摸
一個胎兒的生長發育是從肉眼看不見的受精卵開始的,之後逐漸分裂出許多細胞,形成各種器官,發育成人,這在生理上稱為“生理胚胎期”。同樣,嬰幼兒心理的最初發育也是經過吸取外界的信息刺激、積累材料、形成許多感
嬰幼兒孤獨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嚴重影響嬰幼兒身心健康的疾病,據初步推算,我國約有50萬嬰幼兒罹患此症。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至今尚未被我國大多數人所認識,甚至連多數醫生也沒有早期識別診
兒童心理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其發展過程中有著明顯的階段性。兒童從出生到成人,其心理發展經歷六個較大階段,這就是: 乳兒期(從出生到1歲) 嬰兒期(從1歲到3歲) 幼兒期或學齡前
大家都看到過小孩子喜歡吸吮自己的拇指或者安撫奶嘴,但是那些安撫物與一個孩子的獨立性格有什麼聯系嗎? 大約在6個月的時候,嬰兒在模模糊糊中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人,說得更確切點:他們逐漸表露出一定的本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就開始懂得區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一歲多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期。 隨著月齡的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更明顯,同時認識能力也有所發展,他能認
人類和所有熱血動物一樣,對於人體互相之間的接觸和撫摸的需求,是一種特殊的需要,尤其是嬰幼兒這種需求顯得尤為強烈,醫學上稱之為“皮膚饑餓”。心理學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在幼年時與父母接觸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