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大的寶寶,他們都會時常做出讓家長惱火的事情,講道理和干脆利索的禁止,哪個更有效呢?我相信大多數家長都同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對孩子講道理,問題是應該在孩子多大時家長才能講道理呢?可能有些人以為,那麼小的孩子連話都不會說,跟他們講什麼道理呀,孩子肯定聽不懂。還有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我生的他,他的一切都得我說了算,沒有什麼可商量的”。
美美會說的第一個有意義的字就是“不”(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從8個月大開始,她就“不不”個不停,非常明確地表示著自己對大人命令的反應。其實,這就是我們做家長的平日裡對孩子說的幾乎全是限制的詞語,所以這是孩子把我們的話做了最好的翻刻。有段時間,我甚至以為孩子才1歲就進入了第一反抗期呢。
的確,在小孩子有種種危險舉動或行為不符合大人希望時,簡單明確堅決地說“不、不行”肯定能讓孩子明白而且會立竿見影。但是,這並不意味講道理就沒有必要,更不代表孩子就能完全服從。2歲以下的寶寶真的聽不懂道理嗎?其實不然,孩子能讀懂我們的表情,能聽懂贊揚和批評,能知道誰喜歡他,這些都足以證明孩子的能力超出了我們的估計。
那麼,究竟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讓2歲以下的小寶寶聽懂我們講的道理呢?
1.用孩子體會過的感受講道理
什麼事情都是自己經歷過才最能記憶深刻。美美不到1歲時,對家裡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任憑我們怎麼解釋有多燙呀多危險呀都無濟於事。讓她停止這個危險的舉動是在冬天,她摸暖氣管時被燙了一下,我告訴她這就叫“燙” (後來我摸了暖氣片,真的是很燙),於是她就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裡的蒸汽時,我就告訴她“燙,暖氣燙了你,白汽也燙”,還帶她走到暖氣邊。這時她就開始邊說“燙”邊後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讓孩子從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實非常善於察言觀色,他們經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美美不愛吃絲瓜(我也是剛發現的,不過尚未發現其他她不愛吃的食物),給她吃絲瓜炒雞蛋時,她第一次吃就全吐了出來。起初我們以為是有什麼籽,不過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給她吃她還是吐。我板起臉來告訴她,如果不愛吃可以告訴媽媽,這樣吐得一地髒髒的,媽媽不高興。她看了我的表情後,低著頭也不高興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訴她把媽媽咬疼了,她是明白什麼是“疼”,因為孩子摔了碰了的時候我都告訴她這叫“疼”。 我問她現在媽媽疼了,怎麼辦呢?美美看著我,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我的手,相當於給我揉了揉,因為平時我就這樣對她的。我非常感動,表揚了孩子。這個就和絲瓜聯系了起來,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裡,看著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後很少再咬人了。
3.讓孩子從大人的示范中明白道理
行動是對語言最好的解讀。孩子可能聽不懂復雜的語言,但是家長的示范能使他們了解很多說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孩子在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我知道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說“這是你的,不要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確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誰也不能動,包括最親近的人。美美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沒有“心眼”。她也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東西,但是在家裡我們會經常和她交換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只給她自己吃。所以,當她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孩子為了爭奪玩具而哭泣時,她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美美當然也有自己物品的歸屬感,無非是我們不讓她獨占罷了。同樣,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危險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關窗戶。
孩子得多大的時候才可以用枕
親情心理聯結的概念大約在20年前開始引起公眾和專業人士的關注,
概 述 每一個新生寶寶都給我們的家庭帶來
寶寶不會叫人,也不愛與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