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是緊張還是有趣?
想想小時候
說到吃飯,很多父母都不會把它跟什麼好事連在一起。尤其想起自己小時候吃飯的情形時,是否有某種氣味、感覺和不舒服的經歷,至今仍萦繞在心頭?
很多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父母,因為孩提時被認定“太瘦”,而被送進保育院。很多孩子一方面要克制想家的念頭,一方面又要適應保育院裡陌生的菜肴。他們時常被迫把食物吃光:“沒吃完盤裡的東西,不准站起來!”當時的規則就是如此。我還聽過不止一次,如果孩子把吞下去的食物吐出來,會被處罰把吐出來的東西吃回去。這簡直是虐待兒童!
希望你沒有過這種恐怖的經歷。但或許你曾被以某種方式禁止吃飯,因為大人覺得你“太胖”了?又或者你小時候得忍饑挨餓,因為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東西可以吃?家裡是否有條規矩叫做“吃飯時孩子不准講話”?或是吃飯的氣氛經常讓你感到窒息?還是你曾經舉止不當,破壞了家人的胃口?
童年晚餐
小安妮5歲大了。有一陣子她經常生病:猩紅熱、中耳炎和扁桃體發炎。她很蒼白,手臂又細又瘦。“只剩皮包骨,”奶奶說,“難怪她老是生病,根本沒有抵抗力嘛。”有一次她又發燒了,安妮的媽媽知道該怎麼辦,那就是煮麥片粥。
媽媽認為麥片粥是最健康的食物,它能使人強壯。她盛了滿滿一碗熱騰騰的麥片粥,送到小安妮的床邊准備喂她吃。這時小安妮覺得自己既虛弱又難受,一點食欲也沒有,媽媽端來的麥片粥,光是那味道就快讓她窒息了。安妮痛恨麥片粥。她緊閉雙唇。媽媽先是哄著她:“來吧,為媽媽吃一口,為爸爸吃一口。”安妮哭了起來:“我不要!”媽媽卻開始責備她:“你一定要吃!難道你不想健健康康的嗎?”雙方僵持了好一會兒,5歲的安妮還是含著眼淚吃了麥片粥,吃完時,母女兩人都“精疲力竭”了。
其實,那個小安妮就是我自己。我知道媽媽是一番好意,但即便是在40多年後的今天,只要一想到麥片粥,我還是倒盡胃口,至今仍痛恨任何形式的麥片粥和米布丁。我得很勉強才能試吃一小口嬰兒米粉,這輩子更是從來沒有自己煮過麥片粥。幸好關於吃飯,我還有其他非常美好的回憶。比如,每周六和爸爸游完泳,帶著烤雞和薯條回家時,總是能享受一場盛宴。如果我那天還分到一只雞腿的話,這份快樂會更完美。直到今天,那些我樂於回憶的家庭聚會和度假也都跟大餐有關。不管你願不願意,兒時的吃飯經歷都會伴隨著你。如果兒時與家人一起吃飯的回憶總是美好的,總能盡情享用,那麼成年後如果你對自己的身材還算滿意,那你吃飯通常會很輕松。吃飯對你而言是“正常”的,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而且,你對吃飯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你的下一代。如果吃飯時氣氛融洽,吃飯就有樂趣。
但如果兒時吃飯的經歷是負面的,殘留在回憶裡的都是壓力、緊張和強迫,再加上不滿意自己的體重和飲食習慣的話,那麼成年後的你吃起飯來肯定不會輕松。當吃飯的情緒變得復雜,自然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那些不好好吃飯的孩子需要一份額外的飲食良方,那就是父母的信心與信任,如果沒有信任,餐桌上就會有爭執,吃飯時不免會氣氛緊張。
健康咨詢描述:
新生寶寶睡
嬰兒在2至3月大時能否吃酸奶
現在廣州市場上的寶寶內衣,不單品牌繁多,而且很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