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0到1歲 >> 嬰兒心理 >> 寶寶膽小,家長責無旁貸
0到1歲飲食0到1歲護理0到1歲疾病0到1歲發育0到1歲知識嬰兒心理0到1歲問答0到1歲互動

寶寶膽小,家長責無旁貸

寶寶產生恐懼心理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則來自於家長。家長如何對待寶寶的行為,如何對待外部的事物與人群,都會直接影響到寶寶對外界的反應模式。尤其當家長認為寶寶膽小時,他們對待寶寶的態度與處理問題的模式又會進一步對寶寶施加影響。不恰當的態度與處理問題的模式,則會導致寶寶朝著越來越膽小的方向發展。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事:寶寶變得越來越淘氣,他們常常去掰飲水機的龍頭,摸吐著火舌的煤氣灶……如果家長試圖阻止他們,他們會反抗,直至某一天被燙到了,他才明白,原來那個東西真的不可以摸。通過自身的經歷,他認識到了危險,並且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因此,有一些恐懼的經歷,感受到自然後果,是寶寶對某些事物產生恐懼心理的一個重要途徑。

寶寶產生恐懼心理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則來自於家長。家長如何對待寶寶的行為,如何對待外部的事物與人群,都會直接影響到寶寶對外界的反應模式。尤其當家長認為寶寶膽小時,他們對待寶寶的態度與處理問題的模式又會進一步對寶寶施加影響。不恰當的態度與處理問題的模式,則會導致寶寶朝著越來越膽小的方向發展。

那麼,家長是如何在無意識間讓寶寶變得越來越膽小的呢?

你在向寶寶傳遞恐懼信息嗎?

向寶寶傳遞恐懼信息,是很多家長不自覺就在做的事情。比如,寶寶出現稍微危險一點的行為,家長就大呼小叫,表現得十分惶恐,那麼寶寶透過家長的言語、眼神與動作,看到的便滿是恐懼,他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相反,如果家長看到寶寶有危險行為,或者暗中保護他,或者正面引導他采取更為安全的方式,這種恐慌心理自然就不會產生了。

你在變相地暗示寶寶膽小嗎?

寶寶在某個階段出現恐懼與陌生人交往,害怕陌生環境或者某些特定的事物,原本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但是,一旦發現寶寶出現這種行為,很多家長就會變得十分焦慮。於是,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下面的情景:

媽媽帶著“膽小”的寶寶外出,見到熟悉的鄰居,立刻鼓勵寶寶叫“阿姨”。但是,小家伙一點都不配合,不僅不打招呼,反而將小臉埋在媽媽懷裡,采取避而不見的方式回避對方,或者拽著媽媽的衣服,躲到媽媽背後,一副膽怯的模樣。在鼓勵寶寶打招呼不成的情況下,媽媽尴尬地來上一句:“我們家寶寶現在越來越膽小了,真拿他沒辦法。”

於是,在這樣的暗示下,寶寶認可了家長貼的標簽,真的變得越來越膽小了。而家長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給寶寶的評價十分貼切,變得更焦慮了。於是,一個惡性循環形成了。

假定換一種方式來面對寶寶的這種行為,或許過不了多久,他的膽小就消除了。“哦,你想把臉藏在媽媽懷裡跟阿姨打招呼嗎?那好吧,我們就這樣問阿姨好吧!阿姨好!”寶寶實在不肯面對,那就退而求其次,至少給他一些積極的暗示,也比給他貼負面的標簽要好多了。當然,多帶他外出,多接觸一些人,慢慢的,他就會意識到,這些人實際上不會對他構成威脅,他們都很安全,他自然也就能夠接受他們,並且變得大膽起來了。

你在強化寶寶的恐懼心理嗎?

寶寶一膽小,家長便焦慮。家長一焦慮就會持續給寶寶施壓,比如非要拉著他去跟人打招呼,或者不斷地給他講道理,甚至恐嚇他:“如果你不叫人,我就……”這種處理問題的模式反而傳遞給寶寶一個信息:啊哈,只要我堅持不叫人,爸爸媽媽就會花更多的時間陪伴我。好啊,那我就免開尊口吧!或者寶寶會覺得:啊,我本來就怕!結果爸爸媽媽還這樣逼我,現在我更怕了。干脆以後不要出門了吧!於是,這種持續施壓的方式反而成了強化寶寶膽小的催化劑,帶來的是南轅北轍的結果。

既然寶寶的膽小是個階段性的行為,那就看淡它,耐心地等待寶寶成長吧。如果家長不給寶寶壓力,他內心比較放松,一旦他內心的能量積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會大膽地走向外部世界的。當然,前提是,家長要給他提供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外部世界。哪怕他只是去旁觀,不參與。只要他接觸了,他的恐懼心理就會消除,就會從旁觀轉入試探性的參與,最終與人打得火熱。

因此,想要寶寶擺脫膽小的問題,首先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完成自我成長,相信寶寶,寶寶才會發展得更好。

嬰兒心理
番茄怎麼吃最有營養

  番茄(即西紅柿)含有豐富

寶寶75天了,後腦還有一個小坑,什麼情況?

寶寶75天了,後腦還有一個

介紹幾種輔助食品的家庭制作方法

1.水果泥材料:新鮮水果如蘋果、香蕉、彌猴桃等。制作:做蘋果泥

寶寶的惱人行為如何應對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原先那個躺在那裡四腳朝天只要不讓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