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手”,“挑食”,“亂扔東西”⋯⋯類似 “壞毛病”總讓父母犯難。打罵不是辦法,講道理也收效甚微。怎麼辦呢?
曾經有兒童心理學家說過:“寶寶總是有道理!”是的,無論是那些讓你欣喜的成長,還是令人煩惱的搗亂和壞脾氣,孩子永遠有自己的“正當理由”。往往當你找到或者明白這些“理由”的時候,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下面這幾個故事會讓你更深地體會到這一點。
愛吃手的小爽
嬰兒時,寶寶都有一段時間喜歡吃手,可小爽都3歲了,還動不動就把小手指伸進嘴巴裡,津津有味地嘬呀、舔呀、咬呀,甚至剛摸過髒東西,小手黑乎乎的,她也照樣朝嘴裡送。為此,父母苦口婆心地哄勸,甚至打罵,小爽只是在父母動怒時嚇得拿開手,一旦離開他們的視線,依舊啃得有滋有味。真讓人沒辦法!
寶寶的道理:“我覺得沒意思。” 嬰兒吃手指是由“口欲期”等生理因素造成的,屬於正常現象。小爽的毛病,則主要是出於好奇和無聊。
父母要做什麼
父母應該態度溫和地不斷提示和阻止,一旦寶寶有改進,要馬上表揚,這種行為是可以改掉的。反之,如果父母急躁粗暴,強行禁止,容易激起寶寶的逆反心理,還會造成她的內心焦慮,導致繼續用吃手來對抗父母或釋放心理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這招很靈驗
●寓教於樂。每天准備20面小紅旗,啃一次指甲撤掉一面,一天下來不低於10面就給予獎勵。之後再將標准慢慢提高,直至寶寶不再吃手。
●多做游戲。定期帶寶寶郊游、爬山,多玩親子游戲,讓寶寶沒有太多的“無聊時間”,逐漸改掉咬手指的壞習慣。
挑食的樂樂
樂樂的父母都是北方人,家裡習慣吃烙餅、饅頭等“干貨”,副食也是葷多素少。樂樂的口味緊隨父母,見了雞鴨魚肉、包子饅頭,吃得香香的,可一見到米粥菜湯之類“稀的”,就皺眉頭。每次幼兒園開飯,樂樂都挑來撿去地把不愛吃的飯菜扔到小飯桌下面。在幼兒園裡沒吃飽,回家來再狼吞虎咽地“找補”,這樣一來,吃飯亂了點,樂樂的腸胃也出了毛病。瞧著寶寶黃黃的小臉,樂樂的父母真是又心疼又無奈。
寶寶的道理:“媽媽也不愛吃啊。”寶寶吃飯挑食的壞習慣,一般來說,從父母那裡都能找到原因。
父母要做什麼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不挑食,給寶寶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從寶寶添加輔食開始,就要為寶寶合理安排膳食,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對待已有挑食傾向的寶寶,父母切不可強迫寶寶吃不愛吃的東西,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除了耐心講道理,讓寶寶認識挑食的危害,還應理解、關注他的心理反應。
這招很靈驗
●經常變換飯菜的花樣與口味。寶寶容易被色彩鮮艷、形狀可愛、味道鮮美的食物吸引,媽媽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引起寶寶的食欲。
●讓寶寶參與烹饪准備工作。比如剝豆、洗菜,在勞動中體驗到的愉快感覺,會激起他品嘗勞動成果的強烈願望。
亂扔東西的慧慧
2歲半的慧慧總愛往地上扔東西,什麼玩具、包裝盒、鐵罐子,看它們落到地上,聽著東西落地的種種聲響,慧慧總是樂不可支,扔完後馬上嚷嚷著要大人撿回來,然後再抓起來扔出去,房間裡乒乓亂響,滿地雜物。每當慧慧玩兒這個游戲時,寵愛孫女的奶奶往往一臉的無奈,卻又一次次地幫她撿東西。時間一長,慧慧養成了亂扔東西的毛病。
寶寶的道理:“我覺得太有趣了。” 亂扔東西本來是寶寶的一種游戲,他並不認為這是不好的,由此造成的大人的忙碌,在寶寶眼裡只覺得有趣,他們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給他人增添了麻煩。
父母要做什麼
父母先要了解寶寶的這種心理,不要單純用“調皮搗蛋”來定義它。然後再講道理,讓寶寶認識到自己的不當,引導寶寶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培養寶寶的好習慣。
這招很靈驗
●讓寶寶明白“扔”的含義。父母要讓寶寶知道,東西被扔掉就表示不想要它了,今後也不能再玩它、碰它了,只有好好拿放,才能繼續擁有它。
●讓寶寶進行適當的投擲運動。比如擲紙飛機、打小保齡球等,用正常手段滿足他的特殊愛好。
愛捉弄人的宣宣
宣宣是個漂亮活潑的3歲男孩,可他在幼兒園和親戚家裡都不太受歡迎,原來是因為小家伙總喜歡惡作劇。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做早操都挺認真,宣宣突然使勁推了前面的婷婷一把,婷婷沒站住,摔倒時又帶倒了前面的力力。對自己引起的“連鎖反應”,宣宣覺得特別好玩兒,表現出得意的神情。到小姨家做客,宣宣悄悄藏起姨父的手包,讓正要出門的姨父急得團團轉,他卻在一旁樂不可支。
寶寶的道理:“誰讓你們不理我!” 寶寶的惡作劇不一定就是出於惡意,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回應越強烈,寶寶就越覺得自己對周圍有影響力,對此,他會非常得意和滿足。所以,為了最大程度地引人注目,寶寶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了。
父母要做什麼
父母平時要給寶寶充分的關注,不使他有被冷落和遺忘的感受,然後再態度平和而公正地判別寶寶行為中的是與非,給予適當的教育。
這招很靈驗
●樹立好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讓愛惡作劇的寶寶與比他年齡大些、有愛心、喜歡關心幫助人的小朋友做伙伴,交往中,寶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進而模仿良好的行為。
給父母的忠告
1.以身作則。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要求寶寶改掉壞習慣,自己首先就要端正行為。
2.明確責任。寶寶摔倒了,媽媽一邊扶起他,一邊用腳使勁跺著地說:“這壞地,為什麼摔我的寶寶呀!踩你!”生活中時常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然而這樣做會讓寶寶認為自己的問題都是其他客觀原因造成的,他就會學著找理由不認錯,更不要說改正了。不讓寶寶從小養成怨天尤人的態度,遇到挫折鼓勵寶寶自己解決,這是相當重要的。
3.指出危害。寶寶的心理還處在蒙昧狀態,讓他自己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危害,確實勉為其難,這就要父
母幫忙,簡明而清楚地給寶寶講清壞習慣給自身和他人帶來的不良影響,讓寶寶逐漸學會關注他人的感受。
4.態度堅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糾正寶寶的壞習慣是個長期的過程。父母一定要有決心、恆心。父母的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時,面對寶寶的哭鬧抗拒一定不要妥協,否則前功盡棄。
5.方法適當。幫寶寶改掉壞習慣,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尊重寶寶生理、心理的特點,一味推行高壓政策,急於求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還會傷害父母與寶寶的感情。
6.及早動手。習慣一旦養成,改起來很難。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亦如此。在琢磨如何糾正寶寶壞習慣的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2歲半~3歲是教育寶寶做事有規矩的關鍵期。3~4歲的寶寶自我意識強,處於人生的第一個逆反心理期,此時應培養寶寶遵守規則的意識。
美國《讀者文摘》雜志介紹了1
健康咨詢描述:
寶寶身高體重不達標
很多人會認為洗澡是很簡單的事。然而,為寶寶洗澡要講究的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