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認為,父子之間首先是一種尊卑的關系,這種關系永遠不可能顛倒,連君臣關系也是仿照父子關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這個尊卑必須嚴格遵守,否則整個社會都會亂套。
親子相處之道:保持適當距離,不可過分親密
顏之推在《教子》篇中提到,父母跟兒女之間,一方面要親愛周到,另一方面又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可以過於親密。他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父親對孩子要有威嚴,不能過分親密;骨肉之間要相親相愛,不能簡慢。如果流於簡慢,就無法做到父慈子孝;如果過分親密,就會產生放肆不敬的行為。)
“狎”是親昵,親愛得沒有分寸,沒有規矩;“簡”是怠慢,不周到,不細致。
中國傳統認為,父子之間首先是一種尊卑的關系,這種關系永遠不可能顛倒,連君臣關系也是仿照父子關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這個尊卑必須嚴格遵守,否則整個社會都會亂套。所以父子之間再親密,也不可以沒有分寸沒有規矩。西方人父子之間直呼其名,勾肩搭背,在中國人看來是很奇怪的。
咱們老祖宗的這種看法對不對呢?我看基本上沒有錯。西方人其實也並不是不講尊卑上下,將軍和士兵、董事長和員工、總統和平民,人格是平等的,但尊卑上下仍然是明確而清楚的,不然整個社會的運作都沒有辦法正常進行。東西方只是在具體的作法上、細節上有些差別而已。中國人從前對尊卑上下之間的人格平等缺乏足夠的認識(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認識,孔夫子講“仁”,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指這種人格上的平等),這一點是應該檢討的,但不能因為追求人格平等而忽視尊卑。
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分尊卑上下,就沒有秩序,沒有禮貌,也就談不上和諧。父母跟孩子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不可以過分親密,才能使孩子不僅愛父母,也尊敬父母,甚至有一點畏懼,這樣,教育也才能實施。《論語》中說孔子“遠其子”(見《論語》《季氏》篇),古人還提倡“易子而教”,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西方人在這個問題上也自有其講究。比方說,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讓他單獨睡一個房間,這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有保持一定距離的意思在裡面。中國人從前因為貧窮,父母子女常常不得不睡在同一個房裡,甚至同一張床上,這顯然是不好的,道理不必多講,成年人都明白。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比不上西方人那麼講究。但是保持一定距離,只是為了更好地實施教育,並不是說對兒女不要慈愛,或兒女對父母不要孝順,而是說慈愛與孝順都要在承認尊卑上下的基礎上進行,只要不破壞這個基礎,慈愛與孝順則愈周到愈好。
顏之推既提醒做父母的要跟兒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又強調父母子女之間慈孝要周到,這是很全面的看法。現在的父母常常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得不好,要麼就是跟子女太親密,不注意尊卑,缺了應有的距離與禮節;要麼就是漫不經心,關心不夠。父母子女之間的種種矛盾與不和就是這樣產生的。
健康咨詢描述:
兩個月的寶寶可以吃米粥嗎?
概 述 在生活當中有一些家庭可能會有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