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0到1歲 >> 嬰兒心理 >> 父母這些行為會讓孩子最害怕!
0到1歲飲食0到1歲護理0到1歲疾病0到1歲發育0到1歲知識嬰兒心理0到1歲問答0到1歲互動

父母這些行為會讓孩子最害怕!

    你知道嗎?你與老公的意見有矛盾、相互埋怨、對孩子過份溺愛等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很大喲!一起來學習了解下吧!

問題一父母意見矛盾,孩子逃避

《紅樓夢》“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回中,賈政為教育寶玉,對其實施“笞撻”,聞訊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攔,威脅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繩子來勒死我,再勒死他。”這一情節雖然是古人的文學創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並不少見。教育孩子時,父母經常一方“唱白臉”,一方“唱黑臉”。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楊甫德在接受采訪時,對這種教養方式埋下的隱患十分擔憂。

“今天上午,我剛剛接診了一個小姑娘,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楊甫德告訴記者,這個女孩正在上初中,媽媽對她的學習要求嚴格,而父親則習慣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總是替她說好話。可最近,孩子表示不願上學了。

“父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容易讓他們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喜歡逃避,甚至養成回避性人格。”楊甫德說。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懂得“趨利避害”。當孩子犯了錯,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唱對台戲”,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總會有人來幫我,即便我做錯了。“可以想見,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見了困難繞著走或者依賴別人,辦了錯事也為自己開脫,沒有責任感。”楊甫德說。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還指出,父母的分歧還可能影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發展。自我控制能力從幼兒時期開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飯時,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訴他“剩飯不對”,孩子就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錯了,以後就會盡量把飯吃光。這種不斷調整不當行為、發揚正確行為的過程就發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見常常相左,這種能力自然無法發展。

雖然彌合父母教養方式上的鴻溝不是件簡單的事,但一點點的變化卻能讓家長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為是”的障礙,不妨放心地讓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對方跟自己一樣,都是有道理的。其二,如果短時間無法統一意見,那麼也別當著孩子公然對抗。在對方教訓孩子時,你可以出去轉轉,等到夫妻獨處時,再跟愛人爭論也不遲。其三,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可以共同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借“權威”調整兩個人的認知,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為。

問題二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麼當媽的?孩子老跟著一群小混混胡鬧,你看不見啊?”趙明(化名)的父親大聲嚷嚷。“就知道說我,難道你當爸的不用負責任嗎?你什麼都不管,現在倒埋怨起我來了!”母親也不甘示弱地反駁道。

而趙明則直勾勾地盯著電視節目。於他,這樣的情景早已見怪不怪。母親見到趙明這幅模樣就來氣,沖他吼道:“不爭氣的東西!就是因為你!”趙明關掉電視,在一聲高過一聲“你不負責任”、“都是你的錯”的相互謾罵聲中摔門而出……

楊甫德說,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為普遍的心理特點,最壞的情況則是讓他們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無錯,更何況年齡尚小的孩子,他們在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用犯錯誤來獲得成長。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趙明的家長一樣,在孩子犯錯後,就開始相互埋怨,把責任都推到對方的身上,“有些家長必然也會連同孩子一起進行炮轟。”楊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和敏感,他們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產生“這都是因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責下去,就在不自覺中放大了自己的缺點,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羞恥感和無助感也油然而生。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壓抑而自卑。“反正自己會給人惹麻煩,那就干脆把它變成現實。”楊甫德說,自卑催生自暴自棄的情緒,從而“破罐子破摔”,讓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這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可以說是最不負責任的,楊甫德建議,家長應該徹底反省一番。“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是比較有效的方式。”楊甫德說,父母不要急著從對方身上找原因,應該把焦點對准孩子,就是要仔細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為,分析他們為什麼這樣做。然後,跟孩子好好談談,旁敲側擊地問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如趙明的父母就可從“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們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談得來”等等,以此來判斷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樣,結交了不良朋友。最後,才是要自我反省,並且和愛人交換一下想法,但千萬不要過分埋怨對方或自己。

問題三父母溺愛,孩子放縱

古代有個人從小恣意妄為,他的父母從不加約束,結果他**後因殺人被判極刑。臨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親的乳頭。出人意料地是,母親揭開衣襟後,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親的乳頭,嚎啕大哭道:“當初你們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於有今日之死!”

這個故事看似極端,但卻讓人們看透了溺愛之禍。楊甫德接受采訪時說,一味地溺愛輕則讓孩子缺乏主見、不善與人溝通、沒有能力應對危機,重則導致孩子放縱無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什麼事情都包辦代替。“竟然到學校幫孩子做衛生,這樣的事情還挺多。”楊甫德說,這些事情雖不大,但卻容易讓孩子覺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詢問父母,甚至推給家長,以至於養成凡事不動腦筋、沒有主見的習慣。而一旦這些孩子走進社會後,他們就會認為周圍的人照顧自己理所應當,這會造**際交往上的障礙。更為嚴重的是,因為被呵護慣了,他們遇到困難就會異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裡想什麼就會做什麼,他們往往只顧滿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規則。比如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獨占玩具的行為不加以約束,就會讓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後,體會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今後就極可能變得橫行霸道、肆無忌憚。

要想讓溺愛型父母有所改變,其實沒那麼容易,楊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長要試著“狠”下心,拒絕幾次孩子的過分要求,並對其不當行為進行責罰,讓孩子和家長都形成“獎懲分明”的習慣。

問題四一緊一松,孩子極端

家長心情好,就對孩子溺愛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見孩子就覺得不順眼,少不了訓斥打罵。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鄭毅看來,一緊一松的家庭教養方式實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認為嚴厲教養不好,其實,父母時緊時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鄭毅分析說,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家長對孩子嚴加管教是會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夠幫助他們學會遵守既定規則,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人,而一緊一松,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人格缺陷。

對此,北京安定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釋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孩子效仿的對象。父母情緒的起伏變化直接作用於孩子,這會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之後,情緒也會起伏不定,忽冷忽熱。輕則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重則可能會演變成邊緣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極端。

梁月竹指出,問題的關鍵是父母,“我建議,這樣的父母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個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如找人傾訴、運動、轉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詢師學習一下情緒控制則比較有效。退一步說,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還惹是生非,那麼教育時要對事不對人,別傷孩子自尊,而是教他們為錯誤承擔責任。

嬰兒心理
專與男性作對的血友病

小李婚後生了個胖小子,全家人喜氣洋洋,親戚朋友紛紛前來祝賀,真

小女孩1歲多,打預防針後,聽力下降,啥情況?

小女孩1歲多,打預防針後,

新生兒貧血的治療

概 述 同事的寶寶出生了,在體檢時發現寶

孩子晚上十二點了還不肯睡覺,不願意睡床怎麼辦?

孩子晚上十二點了還不肯睡覺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