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被家人常常為中心,普遍心裡承受能力較差,而當孩子進入到社會後往往事與願違,想讓孩子真正的強大起來,必須要接受挫折。
病因之1過分溺愛
現在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視獨生子女為掌上明珠,樣樣事情都要依從他,久而久之,幼兒就形成強烈的“'以我為中心”的心態和任性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寶寶,受不得一點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順心就會哭鬧不停。
對症療方不輕易滿足
對於這些任性的孩子,家長的態度最重要。當孩子在受挫後哭鬧時,家長要保持平靜的心態,聽到哭聲切不可心煩、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淚攻勢所擊敗。要讓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終解決問題,當孩子有了無論怎麼哭也不能達到目的的體驗後,就會學乖聽話,停止哭鬧。
要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家長先改變育兒觀念,並且全家一致。具體行動上的改變是:
一是家長不要把注意力過於集中在孩子身上,溺愛只會強化孩子的自我意識;
二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當始終保持理智,不要為了贏得孩子的歡心而提供過於豐富的物質;
三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願望、通過努力實現的願望會使孩子感到更滿足。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實現某些需要;
四是給孩子找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病因之2過分誇獎
賞識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過分賞識,就會讓孩子變得自負,上得去,下不來。一旦遇到強手、被擊敗的話,很容易導致郁悶、喪失自信而變得自卑。
對症療方適度表揚和批評結合
在孩子做出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時,家長要適時給予表揚,同時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激勵他下一次做得更好。當孩子的熱情能因分享和肯定轉化為自尊、自信時,對其一生都將有重要的意義。
當然,也不能光讓孩子聽好話,當他們做錯事時還要進行合理批評。有些家長特別怕孩子哭,在孩子做出過分或違反規則的事時,也不批評孩子,造成孩子受不得一點委屈,別人稍說不是就哭鬧。
雖然孩子當時心裡會難受,但這種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是必要的。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人無完人,接受批評也很正常的。
要注意的是,在批評時要對事不對人,先嚴肅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對他們所犯的錯誤的感覺,然後默默地望著孩子片刻,最後說,“你是個好孩子,只是所作所為不好”,最後緊緊擁抱孩子。這一連串的過程在一分鐘內完成。
病因之3總想孩子贏
有些家長不願意看到孩子失敗,和孩子下棋、玩撲克、游戲、競賽時,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贏。其實,這樣做只會使孩子變得只能贏不能輸,對日後的成長沒有幫助。
對症療方有意設些小難題
寶寶由於受到能力、技巧、經驗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遇到困難,而其自身控制情緒的能力還不強,稍遇到困難就會顯得焦躁。但家長切不可因此過分心疼孩子,不妨放開手腳,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對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不防餓他一兩頓,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褲子自己穿,別把他生活中的障礙清除得干干淨淨。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設置些小難題,引導孩子去解決。比如,在孩子學會爬的時候,就可以刻意地設置一些障礙物,讓孩子去跨越。孩子失敗了,家長不要為孩子找各種借口,而是引導孩子找失敗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借此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當然,家長自身還要做好表率,要讓孩子看到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沒有逃避和退縮,在參加各種活動或比賽時,也不要過分看重輸贏。家長積極上進的信心和勇氣,享受過程的心態都會感染孩子。
病因之4包辦替代
正常情況下,孩子從1-2歲起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還有些孩子要自己穿衣褲、穿鞋襪、幫忙疊衣物、收玩具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對動手做事的敏感表現,聰明的家長會很樂意配合。但相當多家長忍不住包辦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淨利索。
對症療方分配適當家務
自信心的培養其實是抗挫折的重要手段,而培育自信心的最佳方式就是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般來說,1、2歲的孩子可以做些給媽媽遞毛巾、紙張、收拾玩具等事情;3、4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報紙、給下班的爸爸媽媽拿拖鞋等簡單的勞動;4、5歲的孩子可做一些較為固定的、定期的家務,如擦桌椅、吃飯時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識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5、6歲的孩子可讓他們獨立洗碗筷、洗手絹等。
除了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長還要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思考。比如,在陪孩子玩積木搭高時,看到孩子用半圓形做基底。很多家長會忍不住糾正:“半圓形不穩的,你應該把正方形積木放下面。”家長在說這段話的同時,也就剝奪了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孩子自然不可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了。
病因之5推卸責任
很多家長在孩子摔倒時故意打地板,並告訴孩子:“都是地面不平,害寶寶摔倒,媽媽打它!”這種類似舉動將孩子摔倒的責任推給了無辜的地板,長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時就習慣了不去面對或推卸責任。
對症療方讓孩子勇於承擔
幼兒做錯事被發現後,因為害怕或為了逃避處罰,會有意識地為自己開脫責任,來個大哭大鬧或“死不認賬”。
這種現象表明幼兒還沒勇氣承認全部錯誤,需要給予鼓勵和誘導,而不是責罰和打罵。
試想,如果最初幼兒老實把自己的錯誤告訴成人,得到的是簡單的責罰和打罵,而不是有情有理地說服教育。如果幼兒最初偶爾的哭鬧和“拒不認賬”,反而使他免受責罰蒙混過關,兩相對比之後,被迫選擇“說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此,這種類型的說謊實質上是幼兒自衛的一種措施,成人處理這類錯誤時不要嚴厲追問。然後讓孩子知道,根本無需說謊,父母不責罰誠實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故事來給他灌輸正確的行為准則,讓他知道大家都喜歡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挫折教育的四個階段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長們應該分為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治療”。
第一階段:培養孩子的信任感。適用年齡:0~1歲,低幼階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後就應該開始。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格外的照顧與養育,家長應該積極的與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對家人及環境產生美好的信任感覺,為與孩子的溝通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適用年齡:1~3歲,幼兒階段。
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邁步等。孩子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發展完善。孩子稍大後,可以讓他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階段:培養孩子心理的獨立性。適用年齡:3~5歲,幼兒園階段。
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並且也在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獨立去做。
第四階段: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用年齡:5~6歲,學前階段。
孩子步入課堂後,傳統的教育重視數理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的求知欲,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就是他在思考問題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要怕丟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進行試驗來探討。
各階段挫折教育
幼兒階段:重在放手鍛煉
盡量讓幼兒離開父母的保護圈,放開手腳,做自己能做的事,比如吃飯、穿衣等事情,不要怕麻煩,讓孩子反復做,孩子在不斷實踐中會找到正確的方法;其次,要讓幼兒進行體能上的鍛煉,冬季來臨時鼓勵他早起鍛煉身體,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園,體驗艱辛的同時也有快樂;再者,可以通過批評、忽視、懲罰等方式使幼兒受挫折教育,比如游戲活動中,不一定每次都要讓孩子勝利,也不一定每次都要他當主角,讓他體會受挫折的感覺,學會自我調節。
小學階段:以孩子個性為前提
首先要向孩子灌輸遭受挫折的思想,在人生道路上,可能會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備,接受挫折,然後想辦法努力克服。另外,家長或老師也可以有意地設置一些挫折情境,引導孩子面對、克服,比如帶七八歲的孩子去逛街,然後讓他自己坐公車回家,當然,家長要提前考慮好各種突發情況,給孩子講明應對措施。
需要提醒的是,設置挫折也要注意孩子的個性特點,對於特別內向的孩子,還是要以鼓勵教育為主,對於性格外向、驕傲自滿的,家長可直言不諱地批評教育。其次,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不要為了培養孩子堅強的個性而經常打壓他,有時候這種做法會適得其反的。
挫折教育中家長易犯的兩個錯誤
錯誤一:家長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在社區舉行的寶寶才藝比賽中,最終只有三個小朋友獲獎,他們在台上喜笑顏開。台下沒有得獎的孩子默默無語、表情嚴肅,我們當家長的也是如此。後來有個女孩扁著嘴小聲抽泣,接著所有沒得獎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安慰孩子:“沒關系,輸就輸吧,得獎的小朋友還沒有咱們演得好呢。”
孩子為比賽輸了而哭並非壞事,既是情緒的自然發洩,也是一種爭強好勝、要求上進的表現。此時家長不能告訴孩子“輸就輸吧,沒關系”,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是應該幫助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讓孩子有收獲。
錯誤二:家長把想法強加給孩子
在幼兒園舉行的公開課上,很多孩子並不想發言,小手偶爾抬起一點又立刻放下,再扭頭看看媽媽的臉色。不少媽媽都拉著臉、緊皺眉頭,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盡快發言,於是孩子不得不勉強舉手。
家長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不要把想當然的想法強加在孩子頭上,給孩子更多選擇,讓他(她)做喜歡的事情,真正從內心去激發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該如何爬起來。
寶寶二十天住院治療新生兒肺炎,三個半月有輕微咳嗽,然
寶寶正在學走路,以前沒有給他穿過鞋,現在要讓他適應鞋子呢還
如何安排1歲寶寶的餐飲
魚肝油一定要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