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從生命的第一天就開始存在,任何的感慨、抱怨、憤怒都沒有意義,只有通過努力去填補差距,才可以幫助孩子茁壯成長,獲得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對兒童來說,先天的基因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後天的環境的彌補同樣可以對他們的大腦產生重要影響,在孩子大腦發育的“早窗期”,利用這個機會就能為孩子提供大腦所需要的營養、刺激和安全感,讓大腦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的開發。
到六歲時,大腦網絡和神經通路的基礎就會形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曾通過嚴謹的經濟分析繪制出了“赫克曼曲線”,顯示出在零到三歲的早期發展階段教育和培訓所收獲的投資回報率是最高的,而加大對兒童早期干預的投資,這是一種最具成本效益的可持續增長實現方式。
相關研究也表明:當孩子的大腦無法得到它所期望的需求時(特別是在最敏感、成長最迅速的生命早期),在以後生活中將它扶回正軌所需要的付出就會越大,而且也不可能收到最佳效果。
2014年4月16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組織召開的一次神經科學研討會中,眾多科學研究也表明了通過養育和關愛來改變大腦中可能影響到子孫後代的基因表現。
這也就表明:不管我們出生如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養育孩子,我們都得在孩子成長的早期給他們更多的刺激(語言發展、情緒發展、社交能力、知識結構、能力模型、社會體驗……),這簡直就是拼爹媽的過程!
包括兒童成長早期的綜合能力培養,包括語言、情緒、社交、跨界知識、科研實踐能力等,我們將根據相關研究成果和我們的實戰經驗陸續分享,為何要加大兒童早期大腦培養和干預,讀完這些基於腦神經研究的關鍵事實,你就會知道全部的真相!
1.人類的大腦共包含860億個神經元和約1000萬億個突觸(神經連結),而組成的基因只有10,000個(埃爾庫拉諾-烏澤爾,2009)。
2.在生命的第一年中,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著新連結(逍克福,2009)。
3.即使是最廣泛傳播的微博信息也不會達到如此的速度,到7歲時,神經可塑性已驟降到生命早期水平的50%左右(納爾遜,2000)。
4.3歲時,孩子大腦的活躍程度能達到成人的兩倍(布拉瑟森,2009)。
5.3歲時,87%的腦重都已形成(德卡板,1978)。
6.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大腦發育會消耗掉50-75%的總能量(施特恩,2007年)。
7.在歷史進化的過程中只有我們人類存活了下來,這要歸功於生命早期大腦的自適應發育(沃爾特,2013)。
是3歲,還是6歲,還是7歲?這都不要緊,基於神經學研究的成果表明,針對國情,在兒童上小學之前是關鍵的培養時期,而你還在散養嗎?
錯過兒童大腦發育的“早窗期”,也許就是一輩子的大不同!
1、奶粉安全——具備哪些因素是讓家長認
健康咨詢描述:
出生三天檢測出黃疸250多,現在八天了還沒有退,吃茵
概 述 在成人的世界裡,小孩子總是善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