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孩子的“怕生”是一種進步。
3個月左右的嬰兒是不懂得“怕生”的。嬰兒出生後能感知到人臉的模樣,他特別喜愛母親的臉,以後逐漸辨認出親近的人和陌生的人,辨認出他們臉的模樣的不同,而5~6個月開始有了明顯的記憶力,“認人”到“怕生”是嬰兒認識能力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變化,說明嬰兒的感知和記憶能力在發展,對親人和陌生人能加以區分,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對陌生人不熟悉,不喜歡,他會感到恐懼、不安全,所以產生了“怕生”現象。
嬰兒期的“怕生”現象一般持續到1歲半左右,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認識范圍不斷擴大,接觸陌生人機會增多,會自然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從而結束“怕生”現象。
可現實生活中,一些3-4歲幼兒仍然表現得很“怕生”,這是為什麼呢?
造成幼兒“怕生”現象的原因有兩個:
1、環境
環境是主要的因素:現代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居住形式獨門獨戶,平時一關房門,孩子除了面對父母就再也看不到別人了,長此以往,使孩子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定勢”,認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最安全,從而出現“怕生”的情況。
2、教育
一些父母生怕孩子在外面闖禍或者怕孩子在外面受到意外傷害,自認為“嚇唬”是不讓孩子出去的“最好”方法,結果孩子是不出去了,可膽子也變小了。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面受到別人的欺負或者怕孩子跟別人學壞,認為還是把孩子關在家裡更省心、更安全等等,這些理由使本該屬於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機會被父母無情地人為地限制了。
孩子在“封閉式”的環境中生活,的確父母讓放心了不少,孩子既不會在外面闖禍了,更別說意外的發生。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時的孩子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原本自然該在嬰兒期結束的“怕生”一直延續到幼兒期,甚至還會影響到兒童和青年時期的個性。
幫助孩子克服“怕生”缺點的有效辦法:
1、應該帶孩子走出家門。為“怕生”的孩子創設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機會,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所認識及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使他在與陌生人的接觸中,不斷地增強感知能力和記憶能力。
2、讓孩子體會與人交往的快樂。首先,讓孩子和比較熟悉的人交往,平時讓孩子和左鄰右捨打招呼,問個好;和熟悉的、脾氣較好的小朋友一起游戲;逐漸過度到走親訪友,去公園和同伴嬉戲,利用乘車、散步的機會和陌生人接觸等。
寶寶的身高
寶寶2歲3個月,腳趾的指甲總
單純的母乳喂養往往不能滿足乳兒4個月以後的生長發育的需要,即使
幫寶適好用嗎?價格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