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身體中溫暖系統類似危機的變化。造成發燒的原因非常多,對於孩子,即便是一個生日會、一趟長途旅行、天氣突然轉變、受寒或長新牙等,都可能造成身體過度負擔,而致身體易於受到細菌侵襲、感染。
發燒的目的及意義
在動物實驗中已經證明,33~35℃(90~95℉)的溫度最利於病毒及細菌繁殖,換言之,低於常人體溫的溫度也因此最可能引起傷害。所以“著涼”的說法是相當有道理的。另一方面,對於消滅或預防影響身體病毒或細菌的滋長,發燒(一般為39~40℃/102~104℉)則提供了最理想的的溫度(注1)。
在活化內因性的防御系統中,許多身體的反應只有通過發燒才被啟動。發燒刺激免疫系統活動,並制止病毒或細菌的滋長。抑制麻疹產生的發燒,或抑制原因不明的細菌在血液中繁殖而影響器官“血液循環中毒(淋巴管炎)”的發燒,可能導致並發症。而退燒藥也會降低腎功能。研究顯示,幼兒期發燒可以預防過敏,癌症風險也隨之降低,特別是出過麻疹、德國麻疹及水痘以後。
發燒是身體對抗疾病,也是奠定健康基礎的高效反應。在發燒時,立即以藥物退燒或服用抗生素可以說是幫倒忙,反而阻斷了生命體本身在發燒時所啟動的防御機制。因此應該只有在身體無法自己對抗細菌的感染時,才需要采用藥物。不過,從實際效果看來,對於經常活躍的病毒而言,抗生素並不是這麼管用。
發燒及體溫調整同樣也具有心性及靈性層面的意義。人的體溫不只是單單用溫度計測量出來的數據而已。對人而言,溫度更顯現出人類心性及靈性的活動。當我們遇到好朋友或重訪兒時故地的美麗風景時,總是令人感到“溫暖”。同樣地,每當我們靈光乍現,或是對某個理想感到振奮時,總是有一股暖流注入肢。反之,恐懼、憤怒、仇恨、嫉妒,或極度憂傷,或對周遭環境不滿等,我們的血液會“發冷”。我們可能論及冰冷的氣氛、冰霜般的沉默,或是冷漠的拒絕,或者我們可能會說:“那令我心寒。”等等。37℃的體溫令人感到舒適,有利於我們身、心、靈的活動。同樣地,喜樂的經歷、內在的專注及靜坐冥想,會使溫暖和諧地遍布全身。血液的循環及器官運作不單單會受到身體活動及飲食的影響,對我們的情緒及想法更是敏感。我們能相當正確地將溫暖關聯至身心靈之上。同樣地,溫暖在整個身心靈三個層面中運作,雖然有時候是較內在的,但有時候則是較外在的活動。
溫暖的統整本質,使我們體驗到自己是一個綜合了身心靈的獨立存在體,因此我們可以說,身體的溫暖組織是一個整體,是自我,人類的“我”的有形載體。每一個疾病都伴隨著這個體溫系統的改變,因此,它是以一個非常直接的方式影響並牽連著這個“我”。
我們感謝魯道夫·斯坦納對人類組成的研究,以及對其間的關聯性了解,而使得教育及醫學結出豐碩的果實。當我們視疾病與孩子的自我活動及意志力相關——亦即是,與他的自我相關,我們面對疾病的態度會改變。這正說明了孩子的個別差異:有些孩子從來不發燒;有些孩子的發燒保持輕微而緩慢的上升;有些孩子會受到高燒的短暫侵襲。我們接觸過全家族的孩子,有些孩子總是第一個躺平的,而鄰近的孩子卻仍在水坑裡濺著水花行走,接著,他們對換角色,而最晚感冒的那個孩子可能與該傳染病交戰最久。
大人身上的特質更是明顯,有人喜愛自己的工作,工作時間長而辛苦,但規律而有節奏,他們和經常需要許多時間“放松”的人比起來,可能得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機率明顯要低很多。當我們的自我積極參與工作並樂在其中時,會刺激體溫組織,並且強化我們的免疫力。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研究也已經證實:一些正面的情緒,如:勇氣、熱心、信賴及愛等能夠刺激免疫系統;反之,壓力、憤怒、害怕、冷漠及憂郁則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當我們面對童年時期傳染性疾病的高燒時,我們必定要問每一個發燒的目的。這是為了干預、強化體內心—靈元素的能力而致的短暫性發燒嗎?或者是因為缺乏心靈活動而衍生的替代品呢?這個問題當然可以從許多有趣的觀察中得到答案。
以下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一個新生兒誕生了,親戚們一開始說“這孩子長得像爺爺”,也許之後改變心意,說“他看起來更像他媽媽”。但是,在孩子經歷過一場發燒的疾病之後,父母親發現,在孩子身上有一個其他親人所沒有的新特征。他們很高興,孩子自己的特征正在浮現。發燒幫助一個孩子的“我”改造遺傳的身體合於自己的目的,使之成為更適合自我表達的工具。眾所皆知,嬰兒期易罹患的疾病,如濕疹或氣喘等,在嚴重的發燒後,情況會大有改善。此現象可能的生理解釋是,從過去20年免疫學及基因研究的成果中,我們得知基因遺傳並不是像以前所認為的只是靜態的實體,而是一種動態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表現的實體。長久以來,廣為人知的是,基因及其功能不僅受到免疫系統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人一生中的心—靈及心理—社會過程的影。
單純從外在的角度來看,孩子在發燒時體重減輕,這顯示身體正在進行結構的重塑。孩子會解構遺傳自父母身體的某些部分,並通過體溫組織的自我能量重新建造新的身體。在小兒科的職業生涯中,我們一再經驗到,伴隨著高燒的感冒、被小心處理好的肺炎,甚或是麻疹,可能導引孩子進入一個新的、更穩定的發展階段。較罕見、較長時間反復發作的疾病顯示出一個有待完成的任務。
發燒對身體的影響,可比喻為優良的教育方法——在這兩種情境裡,孩子都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東西。一般而言,不斷地告訴孩子“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許你做那個”等,被認為是不良的教育實踐。很不幸地,這卻正是許多發燒引起的感染所遭遇的狀況。一旦孩子的體溫超過38.5℃(101.5℉),他馬上就會被給予退燒劑;而且,如果確定感染,也會立刻被開出抗生素處方,這使得孩子的身體幾乎沒有獨立地介入疾病的機會。此外,比較“克服兒童期的發燒性感染”,與“面臨未來更嚴肅、更重要的任務”二者,一個被這樣處置的身體,就失去了必要的練習“彈性能力”的機會。
當然,我們知道,像熱痙攣等病症可能產生戲劇性或極端性反應,也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及時對抗這些反應的方法,是醫學專業的當然職責。因為兒童期的發燒性疾病確實需要醫師們的關注,而並發症即便罕見,也必須要及時控制。
五個月的寶寶左手拇指內收是
1、飲食要注意控制量,避免過量飲食。 要減少飲食量,使寶寶
想想當初來看望我和孩子的很多人、很多事,確實有一些不愉快發生,
這樣添加輔食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