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3~6歲的年齡段裡,媽媽可以指導孩子學拼音、數學、識字和英語。這裡的“學”更像玩,而非一本正經地讓孩子端身正坐,一動不動地“認真學習”。
相信很多媽媽一定非常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3—6歲的孩子可以學什麼?再聲明一下,不是“應該學什麼”,而是“可以學什麼”?可以學習大量的知識嗎?可以用一個標准來衡量孩子的識字量、單詞認知量嗎?可以讓孩子學各種各樣的特長、才藝嗎?答案是:最好不。在這個年齡段,媽媽可以指導孩子學拼音、數學、識字和英語。這裡的“學”更像玩,而非一本正經地讓孩子端身正坐,一動不動地“認真學習”。
寶寶學習
引導一:指導孩子學拼音
漢語拼音是孩子識字、說好普通話的基礎,更是他漢語學習的奠基式的“工程”。所以,每位媽媽都應該重視孩子的拼音學習。但拼音對於孩子來說,又是一種抽象的、枯燥的知識。若是媽媽沒有好的指導心態或者好的指導方法,也許就會讓孩子失去學習拼音的興趣。
經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媽媽教3歲的女兒學習拼音。媽媽指著字母卡片上的字母說:“這是‘a’,跟著我念……”女兒跟著重復了一遍。
突然,女兒的注意力被字母卡片上一個人張大嘴的圖畫吸引了,她問媽媽:“這個人為什麼張著大嘴呀?”媽媽卻說:“學習要一心一意,先不要看那些畫,跟著我念,‘a’……”
女兒噘了噘嘴,她覺得這樣念真沒意思。
事例2:
遙遙3歲半的時候,媽媽開始教他學拼音。她幫遙遙把字母編成了順口溜。例如“阿姨阿姨aaa”、“兩個門洞mmm”、“雨傘倒了ttt”……
遙遙每次聽見媽媽這樣說的時候,都覺得很有趣,於是也跟著媽媽一起念。時間長了,遙遙自然就學會了拼音字母。
事例3:
媽媽給4歲的小榕做了一套拼音撲克牌,標上聲母牌與韻母牌,母子二人經常一起玩撲克牌的游戲。游戲的時候,媽媽出一張聲母牌,小榕出一張韻母牌,誰先拼出兩張撲克牌組成的音節,兩張牌就歸誰,最後看誰贏牌多。小榕每次都和媽媽玩得樂此不疲,在這樣的小游戲中,他也不知不覺地記住了許多拼音的拼讀。
教育感悟
孩子在3—6歲這一階段的學習,其實是在為將來進入小學後的學習做准備。學習簡單的拼音字母,將會增強孩子對拼音,以至漢字的敏感性,等到他進入小學,再系統學習時就會輕松很多。
當然,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媽媽在引導他學習拼音的時候,不要刻意去求孩子一定要學多少的知識量。孩子只有快樂地去掌握拼音知識,他才能打好基礎,否則他若是產生“拼音是一種無趣、難學的知識”的想法,就會對以後漢字的學習極為不利,甚至還會影響他整個小學1年級的學習。
所以,媽媽要學會正確指導孩子學習拼音,幫助他順利“闖”過拼音這一“難關”,讓他建立起學習的信心與興趣。
媽媽妙招
1.激發起孩子對拼音學習的渴望。
媽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激發起孩子對拼音學習的渴望。比如在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或者給他讀故事書的時候,媽媽可以引導他記住自己喜歡的動畫片的名字,或者故事書中他喜歡的人物,並提醒他:“若是學會拼音,就不用媽媽教你念了,你自己也就能讀故事了。”這樣一來,孩子就有了學習拼音的動力,他也會願意去學習。
2.教孩子學拼音不能急於求成,要耐心輔導。
正因為拼音是學習漢字的基礎,所以媽媽都會對拼音的教學格外重視。但即使重視,媽媽也不能急於求成,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耐下性子去輔導,千萬不要拔苗助長。否則孩子就有可能會對拼音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媽媽即使教會了他,他也不能牢固掌握。
3.運用恰當的方法,讓孩子對拼音“有感覺”。
抽象的拼音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媽媽可以通過運用恰當的方法,來讓孩子逐漸對拼音“有感覺”,這樣孩子才會樂意去學,也才能學得更快。
比如,可以向事例2的媽媽學習,編一些順口溜幫助孩子記憶不同的字母;還可以調動起孩子的想象力,給孩子創設一個情境來幫助他識別字母;或者編一些小故事,用故事的吸引力來讓孩子對拼音學習充滿期待,等等。
這樣的方法有許多,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酌情選擇。總之,千萬不要像事例1中的媽媽那樣,因為沒有正確的教學方法,反而使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4.做孩子的“陪練”,讓他愉快掌握拼音。
盡管進入小學後,孩子還會對拼音進行更系統的學習,但媽媽之前的教導將會幫助他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媽媽可以通過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給孩子當“陪練”,幫助他加深對拼音的理解。例如,媽媽可以像事例3的媽媽那樣,利用小游戲來讓孩子掌握拼音;或者鼓勵孩子給家裡的物品做拼音標簽,幫助他記憶拼讀;外出的時候,讓孩子在大街上尋找一些拼錯的拼音,並記錄下來,回家後讓孩子將錯誤的與正確的進行比較,以防止他犯同樣的錯誤……媽媽通過陪孩子一起練習,讓孩子“學中玩、玩中學”,這樣他就能愉快地掌握拼音。
5.指導孩子學習拼音,媽媽也不要吝啬鼓勵。
孩子初學拼音的時候,也會困難重重,這時候媽媽的鼓勵對他來說很重要。所以,每當孩子掌握了一個字母、一個音節,甚至一個字的正確讀音的時候,媽媽都應該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這樣就能引導他向更高的學習目標前進。
引導二:引導孩子學數學
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數學,能運用到數學的地方很多。在孩子3—6歲的時候,媽媽要幫他建立起簡單的數學概念,加強他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對數學的熟悉感,也將有助於他將來在小學的學習。所以,媽媽要學會正確引導,讓孩子能真正地理解數學、學會數學。
經典事例
事例1:
小煦3歲了,每次媽媽問她:“1個橘子加上2個橘子是幾個橘子?”她會很快地回答:“3個。”但若是媽媽問她:“1個香蕉加上2個橘子是幾個水果?”小煦就會露出迷茫的表情,然後說:“我不知道。”媽媽感覺很苦惱,她認為小煦對數學和數字很不敏感,甚至懷疑她在數學方面有學習障礙。
事例2:
媽媽送5歲的兒子去幼兒園,到了幼兒園門口,兒子忽然問媽媽:“以前我們從家裡出來後,走好長時間才到幼兒園,為什麼我們今天走這麼快呢?”
媽媽笑笑說:“因為之前我們都會從小公園繞一個彎,但今天沒有,從家到幼兒園,我們走的路是一條直線,直著走用的時間當然就短啦!”
兒子想了想說:“是不是兩個地方之間,直線最短?”媽媽笑著點了點頭,兒子重復著:“兩個地方之間,直線最短。媽媽我記住了。”
教育感悟
數學是一個人高級思維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奠定孩子抽象思維發展的基礎。其實,孩子從2歲左右就已經開始具備一定的認識數字的能力了,而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他對數學的認知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在3—6歲期間,孩子就更需要媽媽的耐心指導,以幫助他了解、學習並簡單掌握數學。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媽媽因為不了解教育方法,使得孩子對數學的學習感覺苦不堪言,學起來也倍覺困難且沒有趣味。
因此,媽媽一定要正確掌握孩子的思維發展規律,根據孩子的特點,通過適當引導,讓他從小就喜歡數學,並逐步學會用數學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而且還要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巧。媽媽的正確指導,將有會大大提高孩子的數學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
媽媽妙招
1.隨機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數學,媽媽可以像事例2的媽媽那樣,隨時利用當時場景對孩子進行數學教育。
走在路上,可以讓孩子通過數有幾棵樹來學習點數;吃晚飯的時候通過讓孩子分發碗筷,使他學到一一對應;丈量房間尺寸的時候,可以讓他具備基本的幾何概念;即使是游戲,五子棋、跳棋等等玩具,也能調動起孩子對數字的敏感……
2.用實物教孩子掌握正確的數數方法。
有的媽媽喜歡讓孩子跟著自己念“1、2、3、4……”,認為這樣孩子就能學會數數。但是這樣一來,孩子就只是重復媽媽說過的話,在他的頭腦中卻並不能形成數字的概念,他也就不能學會正確的數數方法。
所以,媽媽可以借助於實物,無論是水果還是玩具,都能讓孩子通過感官的刺激來弄明白數字的意義。而且孩子在3—6歲期間,已經可以認識“大”、“小”、“多”、“少”之間的關系,這樣他就可以借助具體的實物來理解數字的大小含義,以及數字之間的順序關系。
3.指導孩子建立“數”的抽象概念。
有的孩子會如事例1中的孩子那樣,相同的實物會計算,但不同的實物就不懂計算。這就是因為他的頭腦中沒有“數”的抽象概念。
因此,媽媽要幫助孩子慢慢地擺脫實物,讓他再進行計算的時候要憑借想象來建立數的概念。這時候媽媽不能著急,也不用強硬要求孩子必須丟掉實物,或不去掰手指,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4.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數學雖然是個抽象概念,但它也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在實際生活中利用數學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買東西時簡單的算賬,切蛋糕時幾刀能切幾塊,等等。用孩子熟悉的場景來讓他感知數學現象,體驗數學趣味,這樣孩子不僅能更快地學到數學,還能提高他的生活技能。
5.教孩子學數學不可盲目、急於求成。
媽媽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學數學不可急於求成,不能盲目讓孩子記憶,尤其是不提倡讓孩子去背圓周率、學習珠心算,對於幼兒奧數更要慎重。因為數學思維是靠理解,而不是靠機械背誦的,長期反復的記憶反而有可能會損害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大腦機能。
6.避免孩子對數學過度敏感。
數學在生活學習中很重要,但是數學並不是人生活學習的全部。曾經有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看畫展,但孩子進去後一直專心地去數畫展中有多少幅畫,對於畫的美麗他卻完全沒有注意到。媽媽要盡量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讓孩子不要因為眼中只有數字,而失去了對其他事物的感知。
所以,媽媽要讓孩子對數學的學習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既要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好習慣,同時也不能讓孩子丟失了其他方面的學習與體驗。
引導三:指導孩子學識字
應該在孩子幾歲時教他識字?如何教才能引起他的識字興趣?這是每位媽媽都關心的問題。據教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孩子的形狀知覺從3歲起就發展很快,3—6歲間孩子的認知能力會不斷提高,而4歲時他對圖形的直覺最為敏感。文字其實也是一種圖形,而中國的漢字更是一種象形文字。所以,三四歲時是教孩子識字的最佳時期,但卻需要注重教育方法。
經典事例
事例1:
媽媽規定5歲的萱萱每天要學會10個字,為了增加她的識字量,媽媽還經常隨時指出身邊的字讓女兒學認。一天逛街時,媽媽指著一家超市的牌子問:“萱萱,你認識這幾個字嗎?”萱萱卻對媽媽的引導沒有絲毫的興趣。
媽媽又說:“我知道後面那兩個字你已經認識了,讀作‘超—市—’可這是一家什麼超市呢?‘超市’前面的三個字讀什麼?”當媽媽變著花樣讓她認識那幾個字的時候,沒想到萱萱卻撅起小嘴不高興地說:“媽媽,今天不是已經認夠10個字了嗎?我不想再學了!”
事例2:
岳岳3歲了,媽媽開始教他認字。她喜歡在一些白色硬紙板中間畫上一條線,然後在線的右側寫上要教的漢字,線的左側貼上與漢字相對應的圖形。
例如,在教岳岳認“桃”字的時候,就把“桃”字寫在紙板右側,在紙板的左側貼上一個鮮美的水蜜桃。然後,媽媽拿著紙板給岳岳看,岳岳立即就會認識並讀出“桃”字。
因此,岳岳十分喜歡和媽媽玩這個認字的游戲,並且通過這種方式認識了很多字。
教育感悟
提到教孩子識字,媽媽最關心的問題是“怎麼學?”和“學多少?”事實上,怎麼學比學多少要重要得多。因為孩子識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媽媽不要期望他在短期內就達到多少識字量。
要知道,在孩子識字學習的初期,培養他對文字的興趣和感覺,遠比提高他的識字量重要得多。對於好奇心極強的孩子,只有充滿新鮮感的事物才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會因此充滿熱情地去主動記憶。
所以說,引起孩子對漢字的興趣,是媽媽教他識字的第一步工作。只要孩子對漢字有了興趣,他就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去認識漢字,並逐漸將之靈活運用。
媽媽妙招
1.不設定孩子的識字量。
許多媽媽喜歡將孩子的學習進行量化,如“我家孩子已經認識500個字了!”“我家孩子已經會寫150個字了!”媽媽喜歡統計孩子的識字量,其實是出於攀比的心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量化的具體數字會讓他有種無形的壓力。
同樣,為孩子設定每天的識字量,一旦任務完成,他就會不願再多學一個字。事例1中媽媽的做法其實是對孩子識字積極性的一種扼殺。長此以往,即使孩子能夠達到一定的識字量,卻會因為覺得枯燥而降低學習的興趣。
所以,媽媽在教孩子識字的時候,一定不要盲目跟風,為孩子設定識字量,一定不要讓識字成為孩子心中不願意完成的任務。
2.圖字並茂,培養孩子識字的興趣。
據科學家研究,人類大腦的左右兩個半球有著不同的分工,其中右半球負責處理圖像信息,左半球負責處理文字信息。而大腦的左右兩半球卻交叉支配著我們的身體,也就是說大腦右半球支配身體的左側,左半球卻支配著身體的右側。
所以,事例2中岳岳的媽媽運用了一個十分科學的識字方法,就是按照“右字左圖”的方式來教孩子識字。她的做法不僅合乎人體科學,而且圖字並茂的方式極易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樣,即使孩子不認識這個漢字,卻也會看著圖形說出字的讀音,不需要父母再去教。
孩子在讀字的過程中認識了字,並獲得了猜出謎語般的成就感,這會極大地提高他識字的興趣。
3.生活標簽,為孩子創造識字的環境。
在教孩子識字時,媽媽可以在相應的實物上貼上文字標簽。例如,在空調上、冰箱上、電視上,用便簽貼上“空調”、“冰箱”、“電視”等字,並注上拼音。這樣,孩子就會對生活中接觸的物品產生字面的理解,從而加深他對這些字的印象。
4.邊識邊寫,鼓勵孩子把字畫大。
除了教孩子識字外,媽媽還會關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教孩子寫字最合適呢?”大多數孩子三四歲時就開始喜歡塗塗畫畫了,這其實也是在向媽媽傳遞一種信息——“我該學寫字了”。
孩子初學寫字並不能馬上掌握字的結構,而是把字當做一個圖形來“畫”。所以,當孩子開始把字“畫”出來時,先不要用“整齊”去約束他。但是,由於此時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還不完善,媽媽可以鼓勵他把字畫大,只要孩子的字“畫”得足夠大,他就會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以後就容易把字寫好了。
引導四:指導孩子學英語
媽媽都知道,讓孩子掌握一門外語非常重要,並且認為對孩子外語的教育應該盡早開始。但是什麼時候是孩子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機呢?先讓孩子學習母語比較好,還是母語和外語同時學習效果會更好呢?如何才能讓孩子快快樂樂地學外語?這是許多媽媽都困惑的。
經典事例
事例1:
為了讓纖纖多掌握一門語言,從她剛開始學說話起,媽媽就用中文和英語兩種語言教她。例如,媽媽會指著蘋果對纖纖說:“蘋果!apple!”然後指著香蕉說:“banana,香蕉。”
到了纖纖5歲的時候,就已經會說不少英語單詞,但是媽媽卻發現女兒在說話時,反應速度似乎要比同齡孩子慢一些。
有一次,媽媽指著一盤水果問:“纖纖想吃哪種水果呢?”只見她想了一下說:“嗯……”媽媽問:“你在想什麼?”纖纖說:“是banana,還是香蕉……”媽媽這才明白,纖纖之所以說話時反應略慢,是因為她不能迅速確定用哪種方式來表述。
事例2:
4歲的永澤開始在幼兒園學習英語了,為了了解兒子的學習情況,每天媽媽都會問:“今天幼兒園裡教了哪些單詞?”“電話用英語怎麼說呀?”“orange是什麼呀?”
雖然媽媽對兒子的英語學習是滿腔熱情,總是不失時機地考考兒子,但永澤似乎對學習英語越來越沒興趣。當媽媽再問某些物品用英語怎麼說時,永澤有點不耐煩地說:“不知道。”
教育感悟
孩子學習英語其實是語言上的一種模仿行為,大量教育實踐表明,孩子在四五歲時開始學習英語最為合適。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在語音辨別、語音模仿、詞匯吸收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年齡段孩子無法比擬的優勢,而且此時他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母語基礎,但舌頭肌肉尚未成熟定型。所以,四五歲時是孩子學習英語的最佳時期。
雖然如此,媽媽也不要對孩子學習英語報以過高的期望,不要希望他能迅速學會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可能學了一段時間後,卻還是不能很好地說出來,這種情況很正常。從語言學角度看,任何語言的學習都要經過一段沉默期,就像孩子學習母語一樣,也許開始並不會說話,但等語言信息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突然有一天就開口說話了,學習英語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媽媽不必著急,只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學習氣氛,促進孩子學英語的興趣就可以了。一旦孩子對英語產生興趣,就不會覺得學英語是件苦事,並會快快樂樂地主動去學習。
媽媽妙招
1.要孩子先打好母語基礎。
據教育學家調研得知,如果讓孩子同時學習兩種語言,不僅會讓他在語言理解方面發生混亂,而且還容易使他產生學習障礙。
如事例1中的纖纖,當她對“香蕉”這個事物進行認知的時候,頭腦中就會同時出現兩個詞匯,一個是中文“香蕉”,另一個是英語“banana”。這時,她就會產生迷惑,香蕉這個事物到底該與哪個詞匯產生對應關系呢?這樣就會給她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解混亂。如果孩子對事物的理解經常是混亂的,也必然會出現學習障礙。
所以說,讓孩子學習英語最好是在母語的基礎已經基本建立之後再進行。
2.幫孩子建立英語思維。
事例2中永澤的媽媽喜歡問孩子“電話用英語怎麼說”“orange是什麼”之類的問題,表面看來這是在幫助孩子記憶英語單詞,但事實上等於在強化孩子的漢語。也就是說讓孩子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勢:不論看到什麼,他的頭腦中出現的永遠都是這些事物的漢語,然後再出現與漢語相對應的英語單詞。如果孩子經常用這樣的思維學習英語,只能學出中國式英語。
當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母語基礎之後,再學習英語時要盡量使用純英語式教學。如媽媽可以指著蘋果說:“apple!”而不是說:“蘋果,apple。”當媽媽指著蘋果直接說英語的時候,孩子馬上就會明白,蘋果的英文發音就是“apple”。媽媽沒有說一個漢字,但孩子卻能明白媽媽的意思,這樣才有利於孩子英語思維的建立。
3.孩子學英語,媽媽要有正確的心態。
媽媽要知道英語並不是高深的知識,只是一種交流工具。對於英語,應該是讓孩子習得,而不是學習。讓孩子學英語,關鍵不是能學會多少,而是要增加他對英語的熟悉感。當他上了小學或中學後再聽到英語,不會有太陌生的感覺即可,並不是非要小小年紀就能說一口流利英文才算成功。
4.為孩子創造英語環境。
若想讓孩子把英語當作一種語言來學,媽媽應該努力為孩子提供一個學英語的理想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機會去“聽”、“說”英語。
比如,在孩子玩耍的時候媽媽可以給他放英文兒歌、英文對話,這樣可以幫孩子建立英語語感,還能激起他說英語的欲望。這樣就等於為他創造了一個間接的英語環境。
一歲多的孩子歪頭長大會矯正
發高燒,燒40度,有沒有什
是否是消化不好
概 述 寶寶在開始吃輔食的時候,作為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