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3到6歲 >> 3到6歲教育 >> 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斷奶”
3到6歲飲食3到6歲護理3到6歲疾病3到6歲教育

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斷奶”

“兒子快十歲了,成天還要我陪著才能入睡。有幾次,我把他哄睡著就回自己房間睡覺,結果半夜他突然醒來大哭。我於心不忍,又陪他睡一起。現在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讓他獨自睡覺。”

對於十歲左右的孩子,完全可以獨睡,很多事情完全可以自理。但很多時候,由於孩子從小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就會對父母過於依賴。

而到了孩子本該“斷奶”的階段,很多父母也捨不得孩子從自己身邊分離,。與其說是孩子過度依賴父母,倒不如說是父母自己不願意讓孩子“斷奶”。陪著孩子睡,自己才能睡得香;喂著孩子吃,自己才能安下心;圍著孩子轉,自己才能閒不住。

曾在媒體上看到過這樣一個事例,一個愛極了孩子的母親,從兒子出生後就和孩子在一個床上睡覺。一睡就是十九年,直到兒子考上大學,而孩子的父親則被攆到另一個房間裡。

雖然這種極端的事例不多見,但現實生活中,不願意放手的家長並不在少數,很多父母從小就為孩子包辦一切的做法,從性質上跟這個事例無異。

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段子:父母都是這樣做的:5歲,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5歲,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我給你報了公務員;32歲,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階段,父母都很樂意替孩子的人生做主。很多人還把這樣做解釋為“我太愛孩子了,捨不得讓孩子受苦受累”“我都是為了孩子好”等,並說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因此,他們才把孩子人生的每一步都安排好。殊不知,這樣做,很可能剝奪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很多選擇,並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大多數時候,都是父母的考慮。

因為他們始終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希望能夠永遠擁有屬於自己的孩子。這些做法,基本上都會被父母冠以“愛孩子”的美名。然而,這種看似對孩子的愛,卻有可能演變成一種傷害。不僅害了父母自己,而且害了孩子一生,甚至害了一家人。

一個總是依附於父母的人,永遠都無法學會獨立面對社會,更無法自己獨立生活,最終失去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父母過度的愛,其實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害。

其實導致父母不願對孩子放手的原因,既有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的客觀因素,更有很多人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的心理因素。深入分析,其實就是很多父母自己不願跟孩子一起“斷奶”,希望通過孩子的依賴來獲得自身的安全感,通過對孩子的呵護來尋找成就感。

女兒伊伊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也有過這樣的糾結。心裡總是對孩子一百個不放心,老是為孩子到了幼兒園會不會自己吃飯、午睡會不會穿脫衣服、會不會生病感冒、上廁所會不會擦屁股等事情操心。但沒過多久,我們發現伊伊以前在家不會做的事情,在幼兒園很快就學會了。

其實,只要我們願意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往往都能做得很好。孩子的自理能力,往往比家長想象的更強。

有一次,我參加伊伊幼兒園舉辦的親子活動,有機會觀察孩子們的午餐過程。當天的午餐,有一道菜是蝦。平時在家裡吃蝦,我們都會給伊伊剝好殼,因為孩子一直說自己不會剝。

可是那天,老師不允許任何家長幫忙給孩子剝殼。最後我發現,班上每個孩子都知道吃大蝦得先去頭,再去尾,最後剝掉殼。令我吃驚的是,班上34個小朋友,沒有一個不會自己動手剝蝦的,哪怕是平時在家吃飯不乖的孩子。

回家的路上,我好奇地問伊伊,怎麼在幼兒園會剝蝦,在家還要我們幫著剝。伊伊做了個鬼臉,略帶嬌氣地回答:“我自己剝還是挺累的啊,不小心還會扎著手的。而且外婆一直都給我剝了殼,我再吃的呀!”

看來,在孩子心裡,任何事情,只要能尋找到靠山,就不願自己動手。長期這樣做,孩子就容易養成一種依賴心理,在心理上難以跟父母“斷奶”。但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如果我們不跟孩子一起在心理上進行“斷奶”,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屁孩”。

曾經有人戲稱,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從孩子嗷嗷待哺到長大成人的每一個階段,沒有父母不操心的事情。但是孩子們往往卻並不領情。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上嬌氣十足,在性格上我行我素,在人際交往上自我中心,在面對挫折時不知所措。曾看到這樣的報道,一個十七歲的孩子,打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只是因為父親沒有及時給他一百元壓歲錢;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整日游手好閒,完全靠“啃老”度日。在這些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自動提款機。既然有了提款機,還需要出去工作嗎?父母變成了溺愛的父母,孩子變成了忤逆的孩子。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當然,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情況,但由於父母的嬌生慣養,導致孩子脾氣暴躁、依賴性強、性格孤僻的現象,則比比皆是。

有一次,一對父母帶著孩子來我這裡咨詢。孩子成績很差,父母擔心孩子不能考上高中,所以想讓我跟孩子談談,讓他有點緊迫感,努把力至少能考上高中。

孩子是隨著父母一起進來的,有一個大書包爸爸始終拿著。坐了一會兒,媽媽想起來孩子沒有吃早飯,於是忙不迭地去附近的肯德基給他買吃的。

孩子很內向,問一句答幾個字,有時候根本就沉默,只有爸爸在一旁替他回答。早飯買來了,孩子有了點笑臉,又立馬問媽媽,有沒有買烤雞翅。媽媽連聲說:“對不起,我忘記了,對不起”!聽到這裡,孩子一臉怒氣,推門而出,媽媽也馬不停蹄地緊跟著出去安慰孩子。

剩下爸爸很尴尬地看著我,趕緊跟我解釋:“這個孩子我們操了很多心,只是希望他能好好讀書,其他什麼都不需要做。毫不誇張地說,冬天的衣服我們都是要捂暖和了,才給他穿。起床後洗臉水打好,牙膏都是擠好的。我們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為什麼他就是不理解呢?”

這位爸爸的困惑,其實也是很多家長的疑惑。為什麼孩子不能理解我們的一番苦心?為什麼父母做得越多,結果卻適得其反呢?

這就需要我們轉變一個觀念:孩子是你生的,但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父母常常把孩子當成完全屬於自己的寶貝,把孩子當成是生命的延續,認為孩子是要繼承我們的意願,彌補我們生命中的遺憾的。於是,我們對孩子就有非常多不合理的期望。事事都要大包大攬,對孩子無微不至,怕他經歷父母經歷過的曲折,怕他吃了父母吃過的苦,怕他承受不起風雨,也讓他肩負了父母過多的期望。最後,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不能擔負責任,事事依靠父母,甚至不快樂、不幸福的人。

蒙台梭利曾這樣說:“每一個獨立了的兒童,他們懂得自己照顧自己,他們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

雖然孩子需要母親懷胎十月,靠父母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但是孩子作為獨立的人,應該是擁有獨立人格,並能承擔自己責任的人。就像《聖經》裡面所說:“你們要知道,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他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你們只是負責照顧。”如果我們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讓孩子走自己的路,不要試圖去霸占他。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我們需要成為一個旁觀者,我們需要為他們的成長鼓掌,我們需要扮演好一個指引和陪伴者的角色。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不能依靠任何人,他只能依靠自己。他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只能像我們一樣,一步一步,曲曲折折地走向成熟。

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讀懂孩子

“我家孩子已經上小學了,平時總喜歡跟同學爭論一些問題,偶爾課堂上還會引起爭執,惹得老師經常向我們反映。我們覺得,孩子們爭論的這些問題不是太幼稚,就是太無聊,對學習也沒啥幫助。很多時候大人批評他,他還老是不高興。我該怎麼引導呢?”

對於上學的孩子來說,同學之間發生點小爭執或者輕微的動手行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進入學校,面對的是集體生活,既會遇到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也會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同學和老師。這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也是學會人際交往和溝通的必要過程。

如果孩子們在這個階段出現爭吵,甚至打架等舉動,我們先不要急著給孩子們貼上“不聽話”“欺負人”等標簽,更不要粗暴干涉孩子之間的事情。否則,我們就可能把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搞得滿城風雨,給孩子常來不必要的傷害。

2012年,《大河報》刊登了一則題為“同桌兩個娃娃,嘴仗打出國際問題”的新聞:據鄭州一位家長反映,孩子在小學有個外國小同桌,上課時說將來當上國家領導人,就占領中國,孩子因此和她吵架。班主任讓孩子寫檢查、向對方道歉……

這件事情,當時在微博上引起熱議,既有譴責班主任小題大做的,也有批評家長不該過度保護孩子的,當然還有力挺家長堅持不讓孩子認錯的。看完整個事情的經過,我在微博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無論班主任還是家長,只要回到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視角,或許就不會上升到“國際問題”的高度了!

對於兩個10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上述爭執與其上升到愛國主義和“國際問題”的高度,倒不如把它當作兩個懵懂孩童之間的一場玩笑,只是因為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搞成了一個“國際玩笑”而已。從本質上來看,這跟兩個孩子互相之間罵髒話沒有太大差異。

而作為成年人,首先需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特點也要有更多了解。其次,還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並把握好處理事情的原則和尺度。

班主任完全可以先跟外國女孩詳細交流,搞清楚她當時為什麼會說出這句話。然後再引導她認識到,這樣說會牽涉到政治敏感問題,避免下次再脫口而出類似話語。

同時,也要讓中國孩子認識到,這只是外國同學的一句玩笑話,並理解和肯定他愛國的本意,引導他摒棄前嫌,跟同桌友好相處。雙方的思想工作做通之後,再鼓勵兩個孩子自己解決先前的紛爭,恢復彼此的同桌情誼。至於他們通過何種方式,老師其實完全可以放手,沒有必要一定讓中國孩子寫檢查和道歉。

同樣,作為家長,更需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並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和解決同學之間的事情。家長需要肯定和鼓勵孩子的愛國情懷,但不至於鼓動孩子不要跟對方道歉,甚至強化孩子之間的對立,這樣做就顯得有些越俎代庖了。

同時,我們不要用成人的價值觀和判斷標准,去取代孩子的思考和判斷。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很多時候跟成年人的判斷大相徑庭。我家伊伊的很多愛好,就讓大人有些看不懂。她每次出門,最喜歡撿拾地上的樹葉和石頭,常常把這些分文不值的東西,當作心肝寶貝帶回家。

為此,她還專門准備了一個盒子來裝她撿來的這些“寶貝”。而愛干淨的外公,往往看不慣伊伊的這些舉動。有一次,大掃除的時候,外公把伊伊收藏的這些東西扔進了垃圾桶。

伊伊知道後,跟外公大哭大鬧了一番。一邊哭一邊指責外公:“我的東西,你為什麼不經過我的允許,就把它們扔掉了呢。你趕快去垃圾桶撿回來。”等外公下樓去看的時候,這些“寶貝”已經被清潔工拉走了。伊伊只好作罷,但我能明顯感受到孩子的傷心和氣憤。

外公整理房間,也是為了家庭環境的整潔和干淨。可惜的是,他沒有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他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所以,凡事應該由大人說了算。但即使是孩子,也有了獨立的意識,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也希望獲得尊重。

當我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並沒有責怪孩子。我只跟伊伊說,為了家中的環境衛生,以後撿來的樹葉和石頭,都要清洗一下再放進盒子珍藏,並且讓她告訴外公,哪些東西是不要隨便扔掉的。

最後,我還和伊伊用撿來的樹葉做了一幅很漂亮的粘貼畫。這件作品讓外公大吃一驚,連忙感歎,原來樹葉還可以做成如此精美的手工作品。通過這樣的做法,我相信老人家也會逐步改變一些固有的看法,慢慢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待孩子。

要想讀懂孩子,我們還需要掌握孩子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每一個年齡段,孩子的行為表現也不同。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研究兒童行為40多年,了解兒童行為的變化與發展。研究結果顯示,人類行為的成長模式十分有規律,人們甚至可以相當准確地預料出孩子在某種行為階段之後,將會是什麼行為階段。

《文匯報》曾經刊登一篇題為“教你讀懂N歲孩子”的文章,詳細介紹了孩子從兩歲到八歲這個階段,每一年的行為特征和變化,現摘錄如下:

1.2歲孩子:“不”字當頭,打滾耍賴,一意孤行,占有欲強,自私霸道。

從大約1歲半到2歲半前後,孩子會反復地穿梭於“和順期”與“執拗期”之間。因為孩子這時候成長迅速,因此這些“周期”也相對短一些。

2.3歲孩子:友善,平靜,充滿安全感,易於接受,也樂於分享。

雖然在3歲的時候,他一向強硬的拒絕態度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賴,但他也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增強。從3歲半到4歲,反抗成了這個時期的最大特征。3歲半是一個內向,焦慮,缺乏安全感,同時意志力極強的年齡。

3.4歲孩子:心是活潑的,喜愛冒險,喜愛戶外活動,喜愛刺激。

4歲孩子發現大人雖然還是握有大權,但是並非全能,同時,他也發現自己很有力量。4歲的孩子經常開口閉口都是狗屎、大便之類的話。而到了4歲半,他開始學會了討價還價。

4.5歲孩子:開朗而愉悅,懂事了、講理了,一心一意要做個好小孩,討媽媽歡心。

5歲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變得安靜了、有節制了,喜歡遵守既定的規則、限制。5歲的小孩可以判斷自己什麼做得到,什麼做不到。也就是說,他學會自我控制了。

5.6歲孩子:進入了暴風驟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個性極端兩極化。

他有本事在轉瞬間討厭剛才還滿心喜歡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媽媽,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處處按自己的意願。6歲孩子同時在很乖和很叛逆兩個極端游走。他什麼事都爭強好勝,難以忍受任何失敗。而且處於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敏感期。6歲孩子,對“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的分別還不是很清楚,因此順手拿走別人的、他喜歡的東西,是慣常現象。

6.7歲孩子:不再像6歲時那樣愛和你頂嘴,卻也不那麼喜歡與人交往。

他會覺得別人不喜歡他,很容易把什麼都朝壞的方面想象。7歲孩子很在意上學不遲到、作業及時完成、自己的東西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從這時候開始,懂得在意別人的評價了。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間了。

7歲孩子不但字跡變得小了很多,還喜歡專門琢磨很細小的東西,這是因為他們的眼睛和大腦配合的發育到了這一階段。他會喜歡湊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東西了。

7歲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雖然道德觀念的建立要到8歲才開始,但7歲孩子已經開始出現道德感的萌芽。

7.8歲孩子:典型特質是性格外向而開朗。

他充滿活力,喜歡沖上去迎戰一切困難和挑戰,而且做起事來爽快多了,忽然變成話匣子了。他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要求都忽然嚴格起來,甚至可以說是很苛刻。

這帶給8歲孩子的另一個裡程碑式的成長,是他們開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觀念,開始明白事情之間的因果關系。他非常願意做好孩子,願意把事情做好,願意遵守規矩。他對好與壞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父母的指令,而是根據他萌芽的因果邏輯關系,做出自己的判斷。

8歲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媽媽的年齡。他非常需要媽媽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對話、游戲。他這時充滿了探索的興趣,空間感覺也擴展了很多。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8歲孩子受傷的比例,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8歲孩子對父母之間的關系很敏感。他對家裡發生的事開始關注起來,包括關注大人的電話、信件、閒聊,試圖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如果家長了解了孩子在每一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真正讀懂了自己的孩子,就會明白,何時需要緊緊抱住孩子,何時需要溫柔地把孩子推開;以及采用哪種方式推開孩子,才不至於傷害孩子。

3到6歲教育
寶寶嘴唇沒有血色、身上老是出汗是怎麼回事

健康咨詢描述:

寶寶右眼流眼淚

寶寶右眼流眼淚

寶寶睡覺時總是掙扎是怎麼回事呢?

寶寶睡覺時總是掙扎是怎麼回

混合喂養方式對奶粉有什麼要求

母乳喂養與人工喂養同時進行的,稱為混合喂養。  混合喂養的難題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