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的元旦小假期就要來了,緊接著還有春節大長假,按照傳統習俗,一大家子會團圓聚會,帶著自家小朋友走親訪友,熱熱鬧鬧玩起來。對於一些嘴甜的小朋友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日子”,不但能盡情玩耍,還能吃好喝好,更重要的是收到“紅包”樂不思蜀。可是對於那些性格文靜內向的小朋友來說,這個“好日子”無疑被染上一絲不快,內向的小朋友一向不太喜歡主動,可是面對眾多叔叔阿姨的逗弄,真是萬般無奈,估計寶寶這個時候只想逃離聚會。小編我都有點替小朋友冷汗......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去參加各種家庭聚會,都要為小朋友考慮周到,能讓他開心玩樂,是最好不過。萬不要讓小小的孩子”被聚會“......
家庭聚會上,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親戚總是愛捏捏孩子的小臉,親親抱抱的,小朋友們不僅要微笑著一個一個地把人都叫齊,還要“承受”著大人們連番的“逗樂”。
經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4歲的寶寶就曾經在聚會上被逗得哇哇大哭: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他的朋友(大約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繼續逗孩子:叫哥哥!
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
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
孩子不吭聲。
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
我在旁邊看著,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由於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於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簽!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麼糟糕的事!
男士們喝酒去了。過了一會,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顯然他心裡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對於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於那些內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
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一會兒會哭的。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並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為。
女士並沒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縮到媽媽懷裡,不說話。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麼可能讓她抱呢?
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
孩子終於“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周周從小到大遇到過多次這樣的經歷,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變化,未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和支持。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礎上。
孩子得到了什麼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逗”對孩子。
父母要會保護孩子。中國人講究面子,即使心裡覺得親戚們“逗”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也不好意思阻止,那犧牲的就是孩子的心靈。父母應當溫和制止“逗”孩子的親友,實在不好意思不妨岔開他們的注意力,或者找個理由將孩子抱開。面對他人不合時宜的逗孩子,爸爸媽媽一定要及時制止。在此開出“三服藥”:一是“防疫針”,告訴孩子遇到此類問題很正常,增加孩子的免疫力;二是“急救藥”,當孩子處於尴尬境地時,家長應及時解圍。比如,對於“男孩還是女孩”的逗弄,可以說:“告訴叔叔,寶寶是個男子漢,可勇敢了”;三是“補救丹”,當孩子受到了負面影響,爸爸媽媽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及時告訴寶寶,什麼是“玩笑”,應該怎樣應對。
好不容易吃完了一頓飯,終於,重頭戲來了!
飯後余興節目莫過於大人們讓孩子表演節目,於是唱歌跳舞背唐詩,會的不會的,熟的不熟的,一頓招呼啊!表現得不好要重來,表現得好還得重來,好讓各位拍照拍視頻,發個朋友圈喽~
根據小編我的經驗,應各位親戚們的表演要求,稍有不慎就會被貼上“害羞”“沒禮貌”“膽小”“冷漠”等標簽。大人們是開開心心把飯吃,熱熱鬧鬧把節過,可曾想過孩子們的心理感受呢?
開點玩笑在所難免。可是,有時候“娛樂”孩子過了火,也會把孩子惹惱,甚至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給孩子貼上害羞、不聽話的標簽,引起孩子的不滿。我們很多父母往往意識不到,孩子長大一點後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意願,也更關注面子,會對那種討好客人的表演比較排斥,不喜歡自己這麼被聚焦。但是家長往往覺得孩子越大越沒有出息,給孩子貼上了“害羞”、“不聽話”的標簽。
當孩子小的時候,特別願意展示自己的各種“才能”,在客人的邀請下或為了活躍氣氛,可以適當讓孩子自行選擇一些表演的項目來展示。當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時,如果孩子有演奏樂器、唱歌或朗誦等方便表演的才藝,要跟孩子探討這個問題,問孩子,如果客人提出希望孩子表演,孩子自己願不願意。每次的情況不同,最好每一次都事先有所准備。幾次之後,孩子就能學會綜合考慮種種情況,做出自己的選擇或者准備好幾個不同的選項,學會隨機應變。這也是對孩子處理一些人際關系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如果小朋友被長輩們邀請表演節目展現才藝,對於一些外向、喜歡表現個性的小朋友來說這是很好的表現舞台,但是對於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表演的小朋友,這可是一道道難關。父母可以先在家中與孩子一起排練一些節目備用,若果小朋友現場怯場,除了口頭的及時鼓勵外,家長亦可蹲下身來與小朋友一起表演,在表演純熟及小朋友的膽量增加後,再逐步逐步由小朋友自己表演。在這個過程中,不妨以邀請的口吻多說“可以做到嗎?”“可以跳個舞嗎?”,切忌責備孩子“無用”,其實孩子很多時候是處於既想表演,又害怕獨自表演的兩難境地當中,家長給予“無用”的負面暗示,標簽效應就馬上應驗在孩子身上,無論如何小朋友也不願意表演了。
帶孩子參加聚會家長最好為孩子有兩方面的准備:
一:准備玩具或書籍
很多家長反映,帶小朋友去別人家,其他問題倒沒有,出去外面他也很乖很有禮貌,最難搞的就是吃飯和午覺。小朋友的生活作息平時是比較規律的,但是去了別人家玩或者在外面吃飯,小朋友常常精神不能集中,很多時候都想著玩,所以想叫他乖乖坐在凳子上吃完一頓飯是很費勁的事情。時間長了小孩會覺得不耐煩,拉著你陪他玩,小孩沒有耐心長時間坐在餐桌旁邊的。而且小朋友在外面玩精神都處於高度亢奮狀態,想叫他睡覺,也是一個難題。
心理專家建議家長,如果要去拜會的親朋家沒有小朋友,那麼事先可以為小朋友准備一些他平時常玩的玩具或喜歡看的書籍,大人在聊天寒暄的時候,可以讓他自個兒玩一會兒。如果孩子的年齡還太小的話,小朋友自己玩的時間就不宜太久,不然孩子會不停地發掘新鮮事物回來“給媽媽看”,打擾大人的交談。小朋友的注意力時間是30—40分鐘,能乖乖坐下來30分鐘吃飯就很厲害了,作為家長一定要有心理准備孩子會拉著你去玩。如果帶著孩子出去聚餐,最好是有同齡或者稍大一點的孩子一起結伴同行,在目光可觸及的范圍內玩耍,以保障安全。同時也可以在話題中插入一些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讓小朋友也半參與到聚會中來。如果聚會中只有一個孩子,並且沒有專門的人看護,最好適當縮短聚會時間或者轉換聚會場地。
總言之,家長要根據小朋友的持續注意力時間調整聚會節奏,外出聚餐更是首要保障孩子安全。還有一個辦法,隨身帶著白紙彩筆,可以讓小朋友畫畫,他能安靜好長一段時間,當作品出來的時候,大家又可以討論交談一番,積極的贊賞會讓孩子的持續注意力時間拉長。讓孩子在旁邊畫畫的時候,家長也需要每10—15分鐘給予一定的關注,讓小朋友感覺到自己沒有被冷落。
如果親朋好友家也有年齡相近的小朋友,在去之前可以提前給孩子介紹一下新朋友的特點,引起小朋友的關注。並且為了向新朋友表示友好,可以邀請小朋友為新朋友准備一份小禮物。
如果是去長輩家聚會,可能的話,邀約其他親戚一同前往,也可以增進表堂兄弟姊妹間的感情。當然,也可以花點時間,動動腦筋,和小朋友一起為他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准備一份新年禮物。
二:事先教小朋友社交禮儀
帶小朋友外出做客,可以事先跟孩子說說要做到哪些行為,譬如打招呼、回答長輩的問題、吃飯的時候要遵守什麼規矩等等。在聚會的現場,不要先去制止小朋友,先讓小朋友主動執行,不得已再提醒孩子。
不過心理專家建議家長在帶小朋友外出參加聚會的時候,在社交禮儀方面還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代替孩子答問題,二是適當鼓勵小朋友展現才藝。
滿月時給新生嬰兒剪頭發、剃胎毛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風
寶寶個子不高還瘦小,喝小安素
寶寶十個月在樓梯上摔跤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