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3到6歲 >> 3到6歲教育 >> 寒假如何讓孩子的電子產品下崗
3到6歲飲食3到6歲護理3到6歲疾病3到6歲教育

寒假如何讓孩子的電子產品下崗

放寒假了,孩子們也自由了,電子產品成了現代孩子主要的玩具,孩子們在假期裡很容易被電子產品和網絡綁架,那寒假如何讓孩子的電子產品下崗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並請教專家!

“孩子剛上一年級,假期裡成天就坐在電腦前面玩游戲。本來想利用今年春節假期帶他出去走走,被堅決拒絕。有親戚朋友過來玩,要和他上街走走,他還會發脾氣。”崔女士對此感到十分苦惱。隨著春節假期的臨近,不少忙碌的家長[微博]們終於能有大段的時間好好地與孩子相處了,但是令不少家長頭疼的是,孩子並不“領情”,在假期裡整日沉迷於上網、玩平板電腦、玩手機,懶於同父母交談,孩子的時間已經被數碼產品所占據。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心理科主任汪玲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假期結束,門診的網瘾小患者明顯增多。由於不少父母工作忙碌而很少管孩子的上網問題,再加上一些父母認為智能軟件具有開發智力和教育功能,便讓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iPad、iPhone等數碼產品,這些數碼產品甚至代替了父母的部分功能,成了整天陪伴孩子的“保姆”。然而孩子的身心發育還未成熟,缺少自控能力,在享受這些產品帶來的視聽刺激後,往往容易成瘾。汪玲華提醒各位家長,要想遠離網瘾、告別“iPad保姆”,需要家長以身作則。

寶寶變成“電子族”,誰之過?

不管是從新聞上,還是身邊的故事,我們已經發現,迷戀上電子產品的孩子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度往往急劇降低。有的孩子甚至只認智能手機或iPad,與小朋友游戲,沒興趣;戶外玩耍,沒興趣;搭積木,沒興趣;閱讀,沒興趣……凡事只要是離了智能手機或iPad,孩子便興味索然,甚至會陷入一種神思游離的狀態。

我亦看到過孩子唯iPad馬首是瞻的較極端例子:每天早上,上幼兒園成了親子間一場兩敗俱傷的“戰斗”,孩子的條件只有一個——除非家長同意他帶上iPad入園。家長實在搞不定孩子,只好推給幼兒園老師。結果,孩子的電子情結在幼兒園被老師暫時“管制”,雖然最終他迫於壓力服從了老師,卻從此犯上“幼兒園入園恐懼症”,同樣得不償失。

孩子變成“電子族”,究竟是誰的錯?當然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智能手機和iPad的緣故,需要反思的恰恰是父母。當看到小小的孩童就能玩轉手機、iPad,我們的臉上是不是曾有一絲得意之色?當孩子被電子產品穩住陣腳,留給我們一段自由自在的時光,是不是有暗自慶幸的感覺?當孩子從電子產品中獲得一些收獲(比如學會了幾首兒歌),那更是讓我們歡欣鼓舞,為我們把孩子交給這個無所不能的“保姆”找到了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是的,一切都看似那麼美好。然而,當孩子癡迷上“電子保姆”,當眾多問題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此時想要緊急剎車,事情就不那麼容易了。

“沒招兒了”的前世今生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我們往往把責任歸於孩子“不聽話”,於是,講道理、苛責甚至體罰,凡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了,卻無濟於事。一句話,我們變得沒了招兒。“沒招兒”的結果是,家長要求歸要求,孩子癡迷歸癡迷,二者南轅北轍,沒有交集。要知道,讓孩子養成一個習慣,理論上21天就足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自然的反應往往深入骨髓,為“潛意識”所支配。一旦被“潛意識”所接管,它便根深蒂固,難以駕馭。也因此,想要去除孩子的某個習慣,可就不是那麼容易辦到的事了。

當我們沒招兒的時候,就會陷入“天人交戰”的境地。一方面,我們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卻又心有不甘,總想要做點什麼去改變這種狀況。而孩子何其聰明,他有直指人心的本能,怎麼可能不清楚父母的狀況,又怎麼可能輕易就服從父母呢?於是,脾氣一來,我們無所不用其極,孩子因為恐懼,不得不服從我們。我們雖然暫時遏制住了孩子,但是,脾氣一過去,我們就後悔,並反省——剛才那樣處理問題,讓孩子如此傷心,是不是有些過分呢?出於補償心理,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就會暫時放松。我們前後處理問題的不一致性帶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呢?是困惑、恐懼。因為困惑、恐懼,孩子會更加依賴他的“保姆”,從它身上尋求安慰與快樂,獲得一種暫時的安全感。交戰幾次之後,孩子更是聰明地發現,只要抗爭,他就可以如願以償。孩子的行為反而因為我們要求的不一致而被負面強化,而我們,將變得更加無能為力。

“電子絕招”非使不可嗎?

考慮到“電子保姆”帶來的眾多問題,“電子絕招”雖然好使,卻還是不使為妙。有的家長可能會一臉無辜地辯駁:“沒辦法,不使不行呀!別的招都不管用。”必須很不厚道地指出,這,只是一個借口,一個偷懶的借口,一個無所作為的借口。

又或許,有的家長可能會辯駁:“我的初衷很好呀!只不過想讓他借此學點東西,沒想到最後就變成這樣了!”不否認這可能是一個理由。事實上,確實有不少既好玩又智能的軟件,可以帶給孩子許多。但我想說的是,養育孩子永遠是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過程。與其讓孩子癡迷上電子產品,帶來眾多的問題(比如影響孩子社會化的進程,甚至導致孩子縮在虛擬世界而拒絕成長;影響孩子語言的發育,嚴重的可能導致孩子假性自閉),不如放棄它,給孩子一個更為純粹的世界。

並不是說,不可以讓孩子接觸這些產品,但接觸有個前提——我們要能夠控制局面,而不是讓孩子的迷戀主導局面。若我們確定自己可以收放自如,讓孩子偶爾玩玩也未嘗不可。但我們要知道,收放自如,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孩子為什麼容易網絡成瘾?

汪玲華最近在門診遇到一個12歲的小男孩,父母帶他來看醫生時,說孩子脾氣很大,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就一個巴掌給妹妹,整天玩游戲,玩游戲的時候很安靜,不玩游戲就很暴躁。小男孩聽到父母如此描述自己,馬上回應“因為爸爸經常打我,我也要玩這些打人、殺人的游戲”。在一定意義上講,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會折射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如果孩子經常在家裡被施以家庭暴力,經常被訓、被打,小孩也會尋找一些暴力游戲來發洩這種負面情緒。“其實家長很多時候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汪玲華表示,“只一味說孩子天生就喜歡玩游戲,其實根源在父母溝通方式”。

還有一些家庭,由於父母離異,孩子因為在心理、情緒等方面得不到滿足,只有通過玩游戲來尋求滿足。

汪玲華介紹說,學業成績不太理想也是導致網絡成瘾的原因之一。一些處於中下等的學生,或者平時成績非常好但某次考試失敗的學生,在被老師批評後,會產生挫敗感,然而由於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需要不斷地通過游戲來發洩這些負面情緒,長此以往就會網絡成瘾。

此外人際關系也是網絡成瘾的一大原因。有些孩子在學習團隊裡,發現沒有人能玩到一起,或是性格孤僻、比較宅的孩子,但其實這也和父母有關系,因為父母覺得外面危險,擔心孩子在外面受欺負,就傾向在家裡帶大孩子,從小就不讓小孩出去。長此以往,養成孤僻的性格,這種孩子也容易網絡成瘾。

網瘾也分不同階段不同程度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有網瘾?對此,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Young提出了網絡成瘾10條診斷標准,如果一年間有過四條以上,基本可診斷為網絡成瘾:(1)下網後總念念不忘網事;(2)嫌上網的時間太少而不滿足;(3)無法控制上網;(4)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焦躁不安;(5)一上網就能消散種種不愉快;(6)上網比上學做功課更重要;(7)為上網寧願失去重要的人際交往;(8)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9)對親友掩蓋頻頻上網的行為;(10)下網後有疏離、失落感。

孩子一旦對網絡上瘾,家長們可就要高度重視了,切不能以為孩子老想上網是小事,而錯過了治療。

汪玲華分析說,網瘾初期主要表現在精神上有依賴。但同時也會引起身體上的不適,如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體內神經遞質分泌紊亂,尤其是內髒神經功能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會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誘發種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焦慮症、抑郁症等。

如果到了晚期,一停止上網就會出現急性戒斷綜合症,不能停止上網。表現為,如果上網情緒就十分平穩,行為舉止與正常人無異,一旦停止上網就會很暴躁,容易失眠。

網絡成瘾治療關鍵在父母

說到網瘾的治療,汪玲華表示其實有很多種治療方法,可以綜合運用,取長補短,但是關鍵還是在於父母。

在國外會專門開設社交網絡診所,專門治療網絡成瘾。另外,采取一種家庭支持治療以及網絡治療,也就是通過家庭—學校—社區建立一個網絡,共同地關注這些孩子,通過孩子和家長談話,通過講座宣傳網瘾的危害讓小孩了解。

也有學者指出,增強孩子青少年的自尊,增強家庭的支持對於網絡成瘾的治療也很重要。同時,改變孩子的認知的治療方法也是有效的。另外,個別心理輔導法、集體治療法也對治療網絡成瘾有幫助。

“其實對網絡成瘾最重要的是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結合在一起。大部分網絡成瘾如果到了中期的話,藥物治療就是必須的,因為網絡成瘾容易造成抑郁,很容易自殺。”汪玲華說。

此外,汪玲華談到電療法,一般不建議采用,只是針對情況較嚴重的患者,藥物就可以控制網瘾患者,使其情緒變得平穩。

告別“iPad保姆”,家長以身作則

對於如何擺脫“ipad保姆”,汪玲華認為,家長自我榜樣很重要,一定要多一點家庭戶外活動。有的家長自己就很宅,所以也不讓小孩出去。這就會這造成小孩對於網絡的依賴,在網瘾形成的初期階段,如果小孩因為被禁止玩游戲,而給家長臉色看,家長一定要堅持,不能小孩一發脾氣就妥協,越妥協就越嚴重。

另一方面,游戲是有開發智商的作用的,可以玩但要適度,學齡前孩子最多玩半小時,學齡後孩子控制在2小時內。而且獎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給小孩玩游戲,而且以游戲為獎勵,就表示小孩已經非常喜歡這個游戲了,所以家長要培養小孩多種愛好,不要讓孩子只關注游戲。

家長選擇iPad做保姆的做法,心理學家並不贊同,專家認為至少孩子2歲前不宜接觸。法國兒童精神病學家塞爾日·蒂斯羅恩說,iPad只能提供色彩豐富的二維畫面,無法向嬰幼兒提供復雜的感官信息,存在缺陷。美國心理學家南希·琳達認為,iPad的某些游戲具有一定互動性,但它們無法替代人際交流。


3到6歲教育
給寶寶添加輔食注意

添加輔食的最佳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大部分營養以及兒科專家

1歲4個月的寶寶能喝酸奶嗎?

1歲4個月的寶寶能喝酸奶嗎?

早產兒4個月了一天喂幾次,

您好,醫生,我的寶寶是30周的早產兒,現在4個月了,

小孩以前吃水果都好從去年開始對桃子汁過敏

小孩以前吃水果都好從去年開始對桃子汁過敏 男 | 6歲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