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會直接說"你傷害到我了",而不說卻不代表沒有被傷害。父母總想盡最大努力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認為這是對他們最好的呵護,而忽視了他們的精神需求。要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也許你習以為常的一句話,對他們來說卻具有很大的殺傷力。這些會讓孩子很受傷的行為,你是否正在做呢?
行為一:馬後炮翻舊帳
孩子考試得了100分,興高采烈的拿著試卷給媽媽看,本想得到的是媽媽的鼓勵與贊美,不料媽媽卻說"你看,我早就說你能考滿分,之前考不了肯定是沒用功!"。馬後炮翻舊帳這個行為是非常讓人很反感的,媽媽說的好像自己會卜卦一樣,卻沒有及時給予孩子鼓勵,這種行為會傷害孩子自尊,不利於幫他建立自信。
行為二:否決卻不講理由
孩子站在冰箱前說"媽媽,我想吃雪糕",媽媽立刻提高嗓門嚷到"不行,你吃個試試看"。孩子的確被震懾住了,卻滿心委屈,不明白媽媽為什麼不讓自己吃。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不可以、不行"這些否決詞語,卻很少聽到家長給孩子將"否決"的理由。如果單純的否決,只會讓孩子感到委屈,自尊被傷害。家長應告訴孩子吃雪糕有損腸胃,會生病不舒服,所以不要吃。
行為三:總對孩子說"等會"
"爸爸,你看我今天在幼兒園折的飛機",孩子拿著自己的"成果"驕傲的給爸爸看。爸爸說"等會,爸爸正在忙"。孩子一聲不吭的走開了。家長總以"忙"來敷衍孩子,當孩子腔熱情被冷落,逐漸就會對父母失去依賴與信任,有事情也不再願意跟父母分享。此時家長應該說"寶寶真棒,爸爸好想跟你學,現在爸爸有點事要做,等爸爸一下,一會咱們一起折飛機好不好?"。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存在感,感到被尊重,同時家長的許諾一定要兌現。
行為四:孩子犯錯只會指責
媽媽在收拾屋子,孩子也來幫忙,不小心把茶杯摔倒了地上。此時媽媽吼道"你看看你,一個杯子都拿不好,就會添亂!"。孩子悻悻的站在那,像只受傷的小貓咪。孩子本意是好的,此時父母的嘲諷與指責,會造成孩子自我價值的貶低。出現這種情況家長首先應關心孩子是否受傷,然後對他說"寶寶知道要幫媽媽做家務真不錯,但是拿東西一定要拿穩,不然東西摔壞還可能傷到自己"。讓他感覺到父母的關心與鼓勵,才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從來都不需要刻意強調。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教育,不僅影響他們的成長,甚至會影響他們長大成人後的言行舉止。不讓錯誤教育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需要每位家長的努力。
面對寶貝的各種需求,新手媽咪們是不是覺得有點暈頭轉向呢?這
從出生就有 現在5歲了 有點會長大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孩子最近沒怎麼見長,是不是
雞胸多為小兒佝偻病所致,即身體內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使鈣磷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