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庭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父母與孩子之間無法很好地溝通。父母覺得跟孩子溝通費勁,而孩子覺得跟父母溝通是浪費感情。擁有高效的溝通才能讓親子關系更進一步,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與孩子的關系更親近,那麼下面這些溝通錯誤一定要避免。
錯誤一:把發問當做溝通
很多想要了解孩子的爸爸媽媽在和孩子溝通時總是采用提問的方式:"你在幼兒園怎麼樣啊?""你們幼兒園今天都在玩什麼?""老師今天教了什麼?"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有限,不能很好的理解父母話中的含義,甚至不能很好的組織自己的語言,對於爸爸媽媽這樣的提問回答不上來,也不願意回答類似的問題。
在和孩子溝通中要盡量避免提問式溝通,而應采用類似"我猜你今天在幼兒園玩滑梯了?"這樣互動交流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能夠讓孩子身臨其境的表達。
錯誤二:溝通時不正常說話
有些爸爸媽媽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喜歡捏著嗓子或者裝作某個動漫人物的聲音,有時也會模仿孩子的某些表達方式與孩子溝通,例如:"喝水水,洗腳腳"。
爸爸媽媽本來是想用這樣的溝通方式來引起孩子的興趣和孩子達到"平等"溝通,但這樣的溝通方式,在孩子言語發展期,沒有為孩子建立起一個標准的語言環境,會影響孩子的言語發展。
錯誤三:只給孩子聽得機會不給孩子說的機會
爸爸媽媽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經常聽到的都是爸爸媽媽的聲音"寶寶你看……,是這樣……那個不可以……,卻很少能夠聽到孩子講話。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和孩子的溝通更像爸爸媽媽自己的單口相聲,孩子對這件事的感覺是怎樣的?有怎樣的表達?
往往在父母的各種情緒中被忽略了,從而導致孩子做事拖拉等很多失去自我的壞習慣。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有時需要靜下來聽聽孩子想要表達些什麼,不要急著給孩子否定,先聽一聽孩子的表達,了解孩子的需求。
錯誤四:隨意開玩笑逗孩子
在我剛結束的家鄉之旅中,我在很多場合看到一群成人把一個孩子圍在中間"逗"。"今天和我回家吧,你爸爸媽媽把你送給我了!""你的鼻子呢?剛才我把你的鼻子偷走了!這下你沒有鼻子啦!"
一群成人樂不可支,被圍在中間的孩子總是手足無措的站著,有的直接扁扁嘴大哭起來,還不忘向叔叔阿姨討回自己的鼻子。爸爸媽媽在旁邊有時配合著"叔叔阿姨,在和你開玩笑呢,不要哭",還要對周圍的朋友說"這孩子怕生"或者"今天午覺沒睡醒,有點鬧人"。
孩子的言語理解能力有限,不似成人能夠了解"言外之意",當成人有這種逗弄的言語,孩子會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我沒鼻子了!",孩子在這樣的理解下,會害怕、會哭就不奇怪了。有時父母也會嚇唬自己的孩子"你不聽話,我不要你了!"這些逗弄和嚇唬的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甚至影響安全感和親子關系。
小編有話說:想要與孩子更親近一定要走進他的心,通過溝通更多的了解他在想什麼,他想做什麼。溝通是一項互相的活動,不能是父母單方面的“操控”,想要真正了解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張開嘴,打開心。(整理/芳)
20個月女寶咽峽囊腫,如何
未滿月的寶寶被很大的聲音嚇到了,該怎麼辦呢? 未滿月的寶
兒子15個月了不吃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