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伴發熱的主要原因是病原體引起的感染中毒症狀及脫水引發的症狀表現。那麼對這種情況應采取哪些措施呢?臨床尚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我們先談談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發熱。臨床最常見的引發小兒腹瀉的病原體是病毒和細菌。若病發於5~8月份,大便呈蛋花湯樣,色較黃,有粘液,以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可能性大。對由此引起的腹瀉及發熱,應控制感染,臨床可選用黃連素、慶大霉素口服,感染較重者可予頭孢菌素類藥物靜脈注射。但此類感染僅占小兒腹瀉病的30%左右,臨證應細心鑒別,不要冒然使用抗菌素。病毒引起的小兒腹瀉多發於秋、冬季,通常起病較急,大便呈水樣,患兒一般情況相對較好。對病毒導致的腹瀉伴發熱,不須使用抗菌藥物,而應通過微生態療法及思密達等控制病情,臨床常用的微生態療法藥物有媽咪愛、培菲康等。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脫水所致發熱的處理方法。脫水是小兒腹瀉的常見症狀,發熱只是脫水時可能伴發的症狀之一,所以臨床處理這種發熱,重點在於糾正脫水,一俟脫水糾正,發熱即隨之緩解。脫水的治療,首先應辨別脫水的程度及性質,而後選擇適當的液體口服或靜脈補充。同時臨床還應注意預防和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如此,小兒方能得到盡快的康復。
最後,我們還要強調一點,小兒腹瀉時,不論是哪種原因引起的發熱,若小兒體溫超過38.5℃,還應同時給予對症退熱處理,可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的方法,小兒常用的退熱藥有阿苯片、泰諾、百服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