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在給孩子補鈣,卻並不清楚到底該不該補,補得對不對。近日,針對2544個家庭調查發現,多數家庭存在著以下幾個補鈣誤區。
誤區一:覺得孩子都缺鈣。
調查發現,醫生明確診斷缺鈣的孩子占29%,然而91%的家長給孩子補過鈣。很多家長僅僅因為“認為生長需要”或者覺得孩子生發遲、出牙遲、站立遲、走路遲或出現厭食、消瘦、多汗、夜啼、煩躁、精力不集中等症狀,依此判斷是否要補鈣。其實孩子是否缺鈣,關鍵要查體內鈣的含量,正常人的血鈣維持在9—11毫克/分升,如果低於這個范圍,才能判定為缺鈣。
誤區二:補鈣能讓孩子長個子、少生病。
有這兩種想法的家庭在調查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3%和10%。其實,兒童是否能長高、是否能少生病,與補鈣都沒有直接的聯系,這主要與遺傳因素、整體營養平衡、機體抵抗力等有關。雖然嚴重缺鈣確實會影響身高,但正常飲食達到嚴重缺鈣的情況極少,為了這樣的目的去補鈣,顯然是不理性的。兒童發育期如果身高增長比較明顯,需要的鈣會增多,這時適當補一些鈣質有好處;但正常發育情況下,並不會因為補了鈣,孩子就會長得快、長得高。同樣的,預防疾病應用適當補充營養、加強鍛煉等方法提高免疫力,不能只依靠補鈣。
誤區三:老人、孕婦都需要補鈣。
一般情況下,嬰幼兒、青少年、孕婦、老年人和某些疾病導致低鈣(如骨質疏松)的病人,應在醫生指導下補鈣;如果血鈣正常,沒必要跟風補鈣。長期過量補鈣可能出現身體浮腫、多汗、厭食、便秘、消化不良,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症及泌尿系統結石;兒童補鈣過量會導致骨骺線提前封閉而長不高,甚至可能限制大腦發育。
誤區四:補鈣了都能吸收。
只補鈣,如果不補充維生素D,也不能達到提高血鈣的預期效果。補充維生素D是預防和治療兒童佝偻病的主要方法,它在體內的水平過低時,僅補鈣並不能奏效。目前檢測維生素D主要采用檢測血清25羟D的水平,其正常值為30—76納克/毫升。不同個體之間差異較大,即便攝取同樣數量的鈣,有的兒童仍可能出現缺鈣症狀。原因之一是個體對鈣的需求量有差別;另外,個體的吸收情況也不同,攝取同樣的鈣,不一定吸收相同的量。
誤區五:口服鈣劑效果更好。
補鈣應以食補為主。豆制品、奶制品和海產品等食物,配合陽光、戶外運動是最好補鈣方式。如果服用藥物補鈣,要看鈣的種類和含鈣量的多少,通常碳酸鈣在各種鈣制劑中含鈣量最高,吸收率也最高。其次是補鈣產品的工藝,鈣的溶解度、顆粒等直接影響鈣在體內的吸收。對於兒童而言,補鈣產品的口味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