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語言發育處於說話萌芽階段,開始咿呀學語。明顯地增加了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發出的音調也常變換,聽起來更接近正式說話,只是這種發音還沒有意義。這階段發出的音近似詞增多,而且開始能模仿發音,如“燈”、“帽”等。
通常認為,小孩開始說話就標志著嬰兒期的結束,英文infant(嬰兒)一詞就來自拉丁語,意思是“不能說話”。當嬰兒生長到12個月左右會發出第一個有特定意義的詞語,所以在一歲之前嬰兒的聲帶只是用來哭和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許多媽媽能分辨出嬰兒的哭是因為餓還是因為疼痛,但咿咿呀呀的聲音卻很少有人能夠明白,這到底是不是嬰兒在說話呢?德國發展心理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試圖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
科學家對出生3~5天到1年的嬰兒進行研究,把他們哭泣和咿呀的聲音錄制下來進行分析,聲音錄制共分6次,分別是剛出生、出生後3~5天、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共有25名嬰兒參加了這項有趣的實驗。
結果發現,隨著嬰兒的生長,哭聲和咿呀聲的頻率會產生變化,哭聲的頻率從441.8赫茲升高到502.9赫茲,而咿呀聲的頻率從389.3赫茲下降到 336.9赫茲。在旋律上,嬰兒饑餓時發出的哭聲在中間的時候最尖銳,而疼痛時發出的哭聲在一開始時最尖銳。相對而言,嬰兒所有的咿呀聲都差不多,卻與言語的韻律非常相似。
通過科學性的分析,研究者發現哭泣和咿呀聲有著很多的不同。在聲調上,哭聲越來越高,而咿呀聲則越來越低。在嬰兒 9個月的時候,其咿呀聲的頻率和旋律出現女性分娩時所發出聲音的特點。因此嬰兒的哭泣可以被直接當做成年人的哭泣來理解。但咿呀聲卻有著語言的含義,這說明嬰兒用同樣的發聲器官支配著兩種不同的溝通系統。
也就是說,咿呀聲不只是無意義、無意識的聲音,嬰兒不光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許還會通過咿呀聲試圖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在將來的某天,媽媽們能通過嬰兒咿呀翻譯器直接聽到寶寶跟她們說話了。
嬰兒雖能模仿發音,而且所發的音開始與一定的具體意義相聯系,但這種聯系是極為有限的,這時嬰兒的發音也還不確切,不清楚,要靠成人去猜才能懂。這時嬰兒所能聽懂的詞是很少,如沒有物體或動作的伴隨,詞的指示往往無效。
寶寶一歲八個月感冒流鼻涕怎
.Den271 { display:none; }  
接種脊髓灰質炎活疫苗,能
一位母親帶著他3歲的孩子去醫院門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