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的心理其實是很奧妙的,想要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寶寶,那麼就需要去了解寶寶不同的敏感時期!
兒童的心理敏感期包括感知覺發展敏感期(0-6歲)、書寫敏感期(3.5-5歲)和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兒童出生頭兩年,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這期間如果兒童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其他的敏感期會順延。怎樣對待敏感期兒童呢?幼教專家尤衛華日前在“教,先從家開始”親子大課堂上指出:敏感期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長應當做到三個“多一點”———
學習多一點,這樣才能及時把握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
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一點,家長每個星期都應該跟孩子談話兩次,每次半小時即可。這樣的談心不是家長板著面孔硬邦邦地說話,而是與孩子坐在一起,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另外還要陪孩子玩,讓其感受到玩耍過程中父母的參與和陪伴。在這些過程中,家長可以進入孩子的世界,觀察到孩子的心理。
尊重多一點。每個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個體,有無限潛能。家長應當尊重孩子的興趣和能力,順應其自我健康發展。
在感知覺發展敏感期,孩子會充滿探索欲望。極想把東西放入嘴裡、玩水玩泥巴等行為,讓很多家長頭疼。家長時常抱怨:“說了多少次不要這樣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尤衛華說,這種處理方式不可取,對於孩子的感知欲要進行鼓勵而不是制止。只要不具危險性、不侵犯他人,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比如為孩子准備各式各樣的工具,帶他(她)去大自然中感受、觀察,為其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只疏不堵”才有利於孩子的興趣發展。
同樣,在孩子的書寫敏感期,為其提供紙筆、顏料,任其塗鴉。家長不光要鼓勵孩子的創造發現,還要不吝啬對其的贊美。當然,在此期間,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畫筆顏料等,培養其良好的習慣。
在孩子的社會規范敏感期,需要讓其做到有規矩、遵守規范,不能讓其癡迷於物質追求中。當孩子哭鬧著索要某件玩具時,家長不能一味地滿足其需求。“迅速滿足孩子的需要,長期下去會讓其覺得東西是哭鬧換來的,漸漸形成不勞而獲的概念。”尤衛華說,家長可以讓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具有教育意義,比如讓孩子學會自己干家務來掙零花錢買自己喜愛的東西;倒了垃圾才能分到大蘋果等等,逐漸樹立起孩子對公平意識、待人接物以及其他社會規范的理解和遵守。
在寶寶的敏感期,家長更要去關愛寶寶,讓孩子體會到家人帶來的溫暖,同時也要讓孩子慢慢地學會去面對各種問題!
快一歲的孩子睡覺老是咳嗽是
急急急,請幫幫我看看這兩張化
我的寶寶生出來的時候就腦缺氧,搶救了好長時間才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