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會對某些事物表現出害怕甚至恐懼的心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這種心理呢?
不少媽媽常常因自己的孩子膽小而傷腦筋,她們疑惑的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產生害怕甚至是恐懼心理,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怕生
一般來說,6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認識自己的媽媽了,並和媽媽建立起了依戀的感情。到7個月左右,孩子不僅能識別陌生人,還會害怕陌生人,尤其害怕男性。其實,這種“怕生”的自然表現也是孩子自我保護本能的一部分。建議不要讓孩子總是待在家裡,要經常帶他外出,接觸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給孩子創造接觸更多人的機會。此外,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和陌生人親近,如被抱、被親等,讓孩子在他自己感覺安全的距離內和他人交往。
二、害怕陌生事物
有時孩子害怕的東西在成人看來十分可笑,如一只會搖頭唱歌的娃娃,甚至是媽媽戴了墨鏡的樣子。研究發現,完全熟悉和完全陌生的物品都不會讓實驗的動物感到害怕,但中等陌生程度的物品則會激起動物的恐懼,因為熟悉意味著安全,而完全陌生的事物因為不了解反而不被對方引起關注。但中等程度的陌生,既可能被識別又與以往的經驗不同,最容易引發孩子的恐懼心理。建議讓一件事物從陌生逐漸變成熟悉,就不會讓孩子害怕了,例如娃娃擺在房間裡讓孩子逐漸熟悉,然後再讓娃娃發出聲音,孩子就不會害怕了。父母還可以主動示范玩娃娃,讓孩子知道娃娃並不危險,孩子就會從父母的態度中消除害怕的心理。
三、對黑夜恐懼
怕黑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為要和父母分房睡覺;還有的可能是孩子經歷了精神創傷,表現為怕黑。父母應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建議如果孩子是因為和父母分房睡而怕黑,可以盡量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例如逐漸縮短睡前陪伴孩子的時間,直到孩子適應。另外,父母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很愛他,給他安全感。如果孩子是因為想像而產生恐懼,“素材”大多來自電視,要盡量讓孩子看內容和他日常生活更接近的節目,臨睡前盡量選擇閱讀等安靜的活動,父母還可以對孩子解釋,讓孩子理解想像和現實的區別;如果孩子是因為生活變動而產生怕黑心理,父母應給予孩子更多的親情;如果是出於創傷性事件導致孩子經常恐懼,那就需要尋求專業人士進行心理輔導了。
這裡,列出家長教育孩子的不正確和錯誤的做法,以便引以為戒!
1、嚇唬。經常對孩子說“再不聽話,大灰狼會來抓你!”這樣做雖然能一時管住孩子,但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2、定論。“這孩子就是膽小,一點也不勇敢。”聽多了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膽小的。
3、過度保護。孩子雖然需要保護,但如果做什麼事都有很多人照顧著,一有問題父母立刻會替他打點,時間長了也會變得膽小。
4、缺乏保護。如果帶孩子去游泳,不給孩子充分的適應時間就逼著孩子下水,結果反而會讓孩子因為怕水而不想學游泳。
“想去書店買幾本兒童安全教育的書,不知道從何下手。最
寶寶是和同性玩好還是和異性玩
預防寶寶皮膚干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寶寶塗潤膚油,因為皮膚干燥主
媽媽給寶寶喂奶時,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