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自言自語”是幼兒的游戲言語,是幼兒與假想伙伴的游戲。
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這是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獨自游戲時,常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常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會擔心起來,懷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其實,這是兒童正常的行為表現,這裡的“不同角色”是幼兒假想的游戲伙伴,“自言自語”是幼兒的游戲言語。
幼兒的游戲言語
三口之家的現代家庭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較多時間是獨自在家裡游戲,這時就常常會出現年輕父母擔心的幼兒游戲言語。幼兒的游戲言語是其思維的有聲表現,它伴隨著游戲進行,反映行為過程中的問題和行動結果。
幼兒假想的游戲伙伴
假想的游戲伙伴是兒童游戲的精神伴侶,無形的朋友。據研究,約有15%~3O%的兒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般在2.5~6歲之間發生。一般地說,這個現象到了入學年齡,隨著幼兒社會交往的增多會漸漸消失,個別也可能延續至10歲左右。
大人的事孩子最好別管嗎?
“大人的事,小孩子別管”,是我們中國父母慣用的教育孩子的態度,不過你也知道,孩子總會長大,不可能永遠讓孩子不知道一些事情。
把孩子與大人的世界隔開,其實是弊大於利。一方面,孩子不可能永遠是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無菌罩內,如果他們小時候生活的環境非常“純潔”,對人情世故一無所知,將來有一天走上社會,突然發現社會的“亂七八糟”,全然沒有心理准備,受到的沖擊更大。
另一方面,孩子能很敏感地從你的表情中看出你的不愉快,但你又故意說“沒什麼”,那麼孩子可以感覺到你的言行之間的矛盾。他會覺得你是不真誠的,沒有和他坦誠溝通的態度。這樣,孩子將來遇到什麼事情也不願意和你講,親子溝通就會產生問題。孩子將來有了自己的家庭後,可能也會沿襲你的做法,壓制自己孩子的求知欲,把這樣的做法代代相傳。
實際上,孩子是通過父母了解社會的,孩子詢問父母工作上或者人際上的一些事情,是他想長大,想與父母進行成人之間的溝通。如果這樣的嘗試被父母拒絕,他會覺得外在世界是復雜和難以理解的,也很難從父母那裡學會處理社會上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的能力。所以,當孩子試著問你一些“大人的事情”、“社會上的事情”時,不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一下,同時告訴孩子處理這些事情的正確態度和立場。這樣做,孩子不僅不會受到消極影響,反而會成長和成熟起來
正常智商范圍為70─130,平均值為100。高於120為
我家孩子出生一周了近兩天發現長了馬牙,婆婆就各種喂藥
1.抱起仰臥的寶寶。你可以把一只手輕輕地放在他的背下及臀
哺乳期是可以減肥的,但產婦在哺乳期如果減肥不當,不僅對母親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