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冷,很多寶寶出門都會被裡三層外三層地裹成“小球”;即使進屋,也不能放松警惕。然而廣州某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卻指出,孩子多半怕熱不怕冷,若一味給孩子“捂”,反而會出問題。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那麼家長如何掌握好“三分寒”的尺度,讓孩子既不至於裡三層外三層,又不會溫度不當而受寒生病呢?
如何從衣、食、住、行及身體部位等方面給嬰兒保暖:
衣:小寶寶並不像爸爸媽媽想得那麼柔弱,只要依循“比大人多一件”這個穿戴准則即可。選擇棉質材料的內衣,加上厚度合適、輕軟、暖和的小棉服、棉褲、帽子、手套,既輕便又保溫,避免裹得嚴嚴實實的,保證寶寶的手腳暖和、伸展及活動自如就可,且有益於促進手腳的精細動作發展。另外,要注意衣物的靜電作用。靜電使血液的鹼性濃度升高,而鈣質減少,且吸附大量病毒、細菌及有害物質等,嚴重影響寶寶健康,所以應選擇合適的棉質衣物。
食:寶寶身上暖和了,手腳自然會暖和,所以首先要保證寶寶吃飽喝好,才有足夠的熱量來抵御寒冷。在寒冷冬天,可以讓寶寶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糖分、維生素、脂肪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比如肉類、牛奶、海產品、豆類、紅薯、蛋類和蔬菜等等,保證寶寶攝取到足夠的營養和熱量,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食物可以有效防止凍傷。
住:室溫一般維持在22-24℃,還應注意濕度,太低會使寶寶的呼吸道干燥、黏液變稠;太高則有助呼吸道過敏原的生長,一般應保持在50%左右,保持空氣新鮮、清潔,常開窗換氣。給寶寶洗澡時,一定要事先備好衣物,利用浴霸、取暖器等取暖設備使室溫上升至27-29℃,水溫比體溫高3℃左右(38℃-40℃),在洗澡的過程中,應時刻注意保暖問題,不要超過10-15分鐘。洗完後迅速擦干、穿衣。除了要注意保暖外,也要適當“受涼”。平時應循序漸進地養成用涼水洗臉、洗手的習慣,增加寶寶的耐寒能力,從而增強免疫能力。
行:天氣情況允許下,保證每天1-2小時戶外活動,帶寶寶出門曬曬太陽,感受一點冷空氣,以增強皮膚的適應調節功能。寶寶的皮膚柔軟、細嫩、抵抗力差,寒凍刺激會對寶寶皮膚造成一定的傷害,出現紅腫、裂口等。所以出門前,在寶寶的外露部位,如臉、手塗擦上嬰幼兒專用的護膚品。
在寶寶的冬季保暖戰中,有四個很重要的部位需要特別保暖:
頭頸部--手足三陽經會聚之處:寶寶頭部血管比較豐富且位置淺,因此散熱也較多。出門時應戴一頂柔軟舒適,薄厚適宜,通風透氣的帽子,起到保暖、防止凍傷。經常戴口罩、圍巾會降低寶寶上呼吸道對冷空氣的適應性,缺乏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因此不應常戴口罩圍巾。
手部:如果手著涼,極易導致全身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鼻、咽、氣管等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縮,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降低,潛伏在體內的致病菌便會乘機大量生長繁殖,引發呼吸道感染。為寶寶選擇一雙大小合適的手套,可促進循環,達到保暖作用。
腹部--脾胃之所:腹部受寒易損傷寶寶脾胃功能,易發生腹瀉、消化不良、感冒發燒等疾病。一定要注意孩子腹部的保暖。白天穿衣,最好上衣長些,可完全蓋住腹部,褲腰蓋及肚臍以上。寶寶睡覺時往往不老實,愛踢被子,小寶寶可穿上一個小肚兜,再使用睡袋,大寶寶子可以穿上連體服或背帶褲,或用毛巾將腹部裹起來。
腳-陰陽經絡交會之處:腳部是陰陽經絡交會之處,皮膚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與上呼吸道黏膜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系,一旦腳部受涼,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尤其是兒童的黏膜柔嫩,纖毛和鼻毛尚未長成,對外來細菌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更易引起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因此為寶寶選擇一雙舒適、合適的襪子及鞋子,尤顯重要。
特殊群體--新生兒保暖: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皮下脂肪比成人薄,保溫能力差,體表面積相對較大,身體散熱的速度也快,完全靠新生兒自身保持正常體溫非常困難,除了控制室溫外,衣服被褥的保暖作用尤顯重要。新生兒身體與衣服之間保持一定間隙,間隙溫度在30℃-34℃之間最適宜,可防止身體散熱,維持體溫。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兒出生後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尤其神經髓鞘尚未形成,當受到外來聲音、搖動等刺激後容易發生全身反應,好似受到“驚嚇”,而影響正常睡眠。同時,若新生兒睡覺時保暖不足,會使睡眠不沉或經常哭鬧。因此,准備一床包被是有必要的,這樣既可使新生兒有足夠的溫暖和安全感,又方便母親抱起喂奶。但要避免過緊的包被,以防限制了寶寶胸部及腹部的活動。
此外,譚副主任提醒,如果寶寶出現發熱,大於37.5℃時就應采取物理降溫,必要時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如果寶寶軀干四肢發涼、體溫不升、精神反應差,嚴重時可發生硬腫症,因此須及時就醫。
喝酒吃什麼會危及生命如果誤食如何處 男59歲來自河北健康
孩子發熱往往使家長非常焦慮,如何選擇正確的退熱方法,世界衛生組
“悶熱窒息綜合征&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