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教授的專長即為新生兒腸內與腸外營養臨床應用與研究,她多年來關注早產、剖腹產兒的營養問題。對此類寶寶的營養需求進行了反復大量嚴格的實驗,並得出了寶貴的結論,其論文發表在多家專業媒體中,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記者專程趕到長沙采訪了謝教授,希望讓更多的年輕母親分享她多年的研究心得。
記者:早產、剖腹產兒有哪些較明顯特點掛
謝教授:早產兒即胎齡未滿37周(小於260天),出生體重不足2500克,身長在46厘米以下的嬰兒。最明顯的特點是消化不良。因為他們胃容量很小,喂養時必須根據寶寶的體重情況給予,這個工作是相當艱巨的。早產兒吸吮吞咽反射未發育成熟,既不會吸也不會吞,所以只能采取鼻飼的方法,插個管子在寶寶胃裡注射牛奶,有持續和間斷注射。間斷注射是3小時打一次,持續注射一般用注射棒每個小時打點,這樣不會有反流的情況發生。早產兒消化吸收功能差,但每天所需的營養比較多。胃腸喂養極不耐受,肚子容易脹,易嘔吐或刺激消化道出血。
世界衛生組織希望各國的剖腹產比例保持在15%以下,但事實上我國部分地區,尤其是大中城市,剖腹產已達50%甚至更高。這就造成了大批剖腹產寶寶。當這些早產兒長大後,從智商測評看基本上是正常的,但他們剛出生的時候往往面臨很多問題。比如由於孩子未經產道擠壓,有1/3的新生兒肺液不能排出,出生後有的不能自主呼吸,即患上所謂的“濕肺”,容易發生新生兒窒息、肺透明膜等並發症,同時,剖腹產也可能因未真正達到胎兒成熟而造成醫源性早產,引發一系列早產兒並發症,如顱內出血、視網膜病或殘廢甚至死亡。此外,由於未經過產道擠壓,往往對以後的感覺系統的發育不足埋下伏筆。南京鼓樓區中醫院兒童多動症專科的研究表明,在醫院收治的多動症患兒中,剖腹產患兒占80%。
早產、剖腹產兒在營養需求方面是很特殊的,而低出生體重的嬰兒要長到正常嬰兒的體重標准,也必須在他們出生後有段追趕生長時期,這樣才能達到同齡嬰兒的生長發育指標。這就需要腸外營養和腸內營養的呵護,在臨床上稱為臨床營養支持。
記者:那麼,針對早產和剖腹產兒的特殊營養需求,我們的社會都做了些什麼呢?
1 2 下一頁
“三早”是指孩子出生後
寶寶10個月可以吃些什麼食物
出長氣(大透氣、長歎息)在某些學齡兒童並不少見,有的還伴有頭暈
提倡健康飲食,傳遞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