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做完了嗎?”這幾乎是每位家長下班回家見到孩子以後的第一句話。它凝聚著父母們的許多期望,又往往包含著不少焦慮。
適當做些作業是必要的,問題是有些孩子討厭做功課。家長督責過嚴,就會和孩子關系緊張;父母之間看法做法不一,更為家庭增添煩惱。這個頭痛的問題折磨著不少家長,他們對自己孩子說:“我跟你一起受罪!”
要正確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具備科學的方法。
有的話天天說,卻未必有效果。如果一位廠長每天下班時守在廠門口問工人:“你定額完成了嗎?”這和一回家就問孩子功課引起的心理反感,恐怕是差不多的。為什麼我們不問問:“今天你什麼課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師提了什麼問題?”“球賽勝負如何?”“你借到了什麼新書?”……假如我們對孩子的精神生活表示淡漠,缺少起碼的關注,只是想到營養與成績,長此以往,孩子的熱情與求知欲就會減退,學習日益被動。關於這一點,國內外不少心理學家早已告誡過老師與家長。同時,對孩子的精神生活缺少關注,還會造成兩代人感情上的隔閡,而感情一旦淡漠,心靈就很難溝通了。
有些話孩子聽不進,可能是道理過於籠統,如果把道理說得具體些,效果會好一些。
例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知識遺忘的速度並不均勻,開始學習後的第一天遺忘得最快,可能損失60%,以後則逐漸變慢。因此在學習的當天及時復習加以鞏固,對提高記憶效率將事半功倍。家長可把這個道理,結合作業用通俗的語言講給孩子聽,讓他們親身體驗,使他們切實感到及時完成作業的好處,從而自願接受作業。如果只是籠統地講學習目的與作業態度,甚至施加壓力,恐怕都無濟於事。
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快樂健康的成長,事實上快樂
健康咨詢描述:
大便干 怎麼辦
據國外媒體報道,來自倫敦國王大學的特利.莫菲特教授及其同事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