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的孩子需要什麼?這是他們各種情緒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心理學家阿德勒和杜萊克斯認為,他們無非想要:
·被愛與被接納
·有安全感
·有歸屬感——融入某個群體
·自己的所作所為受人肯定
·逐步邁向獨立,擔負責任及做決定
當孩子感受不到這幾點時,他會有負面情緒,如變得消沉,進而可能會產生不良的行為或異常行為。
當父母親不認同孩子們的情緒時,會發生什麼呢?孩子就有一種羞恥感,父母親這樣做等於把孩子的人格給切開了,分成了兩半;孩子只是在學業上發展,而在情感上不讓他們發展,壓抑他們,如果是永久性的就會造成精神紊亂。
二、常見的幾種不良行為和異常表現,及父母應對策略
1、引起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以引起注意為目的,通常你的感覺是煩躁、懊惱,然後加以提醒或好言勸說。在達到他的追求注意的目的之後,你的孩子也許會暫時停止這壞行為,但不久之後,他也許會舊病復發,以求得更多的注意,或另找一種方法來尋求你的注意。
案例:要睡覺時,六歲的佳佳一會要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又說害怕,不停地要讓爸爸媽媽注意到她,連續幾個晚上都重復發生同樣的問題,父母被她搞得很心煩。後來父母了解到,原來佳佳是為了引起父母對她的關注才這樣表現的。後來父母設法給予佳佳應有的關注和愛,也使她有足夠的安全感。佳佳這些折騰就沒有了。
父母應對策略
避免在孩子尋求注意時給予注意,在孩子沒有預料到或在他無意引起注意時,給予正面的關注。不要有求必應,盡可能忽視不良行為,不要被激怒。
寶寶這樣會健康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母乳喂養對嬰兒
魚肝油和鈣打餓嗎?
22個月的寶寶吃飯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