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目前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且最全面的一個關於氣質的研究,是由兒童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托馬斯和史黛拉·切絲做的紐約縱向研究。 心理學所說的“氣質”與我們平時說的氣質不同,更類似於“脾氣”,是一種先天的性格傾向。 這個研究發現,人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某種“氣質”。 孩子的先天“氣質”會與父母的後天教養相互作用,最終影響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孩子的性格,甚至預測孩子未來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和生活壓力。 孩子的先天氣質如何與父母的後天教養相互作用呢? 托馬斯和切絲通過9個維度去測量氣質,認為孩子可以分為3類。 第一類:隨和型兒童 這類孩子在嬰兒期就能比較快建立起日常規范,表現活潑,容易開心,對生活中的新事物適應得快。 第二類:麻煩型兒童 這類孩子不太容易建立起日常規范,一旦環境變化或者感覺不適,就會煩躁不安,大聲吵鬧、哭泣,需要更多照顧和安撫,對生活中新事物適應較慢。 第三類:慢熱型兒童 這類孩子不太活躍,對於外界刺激反應較慢,情緒比較消極,和不熟的人相處有難度,讓人感覺比較害羞,適應性較慢。 還有一些孩子在這9個維度上有各自的得分,屬於混合型。 02 哪怕父母深知應該愛孩子,內心深處也愛著孩子。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互動的。 父母與孩子相處時,會因孩子的某些行為或者態度感到生氣,煩躁,失望,遺憾。而父母的反應,又會反作用於孩子,進一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第一類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比較容易建立起日常規范。 他們會較早形成生活規律,按時睡覺,按時吃飯。父母逗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報以歡笑,較少引起父母的負面情緒。 正因為如此,他們會在較短時間內和父母形成良性互動。這類孩子會讓父母的養育變得更加容易,尤其在生活中壓力事件比較多的時候,父母會更喜歡第一類孩子。 因為與父母良好的互動,孩子也較少感受到心理壓力。父母和孩子相處惬意,就更願意多陪伴孩子,親子之間的活動就會增加。 孩子也會在父母頻繁且充滿愛意的行動中感覺到更多的溫暖,安全感就會更充足。親子之間的人際互動會影響他們之後的社交行為。他們更容易交到朋友,也更容易讓別的成年人喜歡。 第二類孩子卻比較難和父母形成良性的親子互動。 養育孩子本來就不是容易的過程。孩子若在嬰兒時期就十分敏感,容易出現煩躁的情緒,他們會更頻繁地哭鬧。難以安撫的孩子會讓父母感到煩躁,甚至想要逃避。 得不到安撫的嬰兒要麼鬧得更凶,要麼漸漸失去和父母的連接,對父母表現冷漠,缺乏安全感。 當這類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比較容易被激怒,行為也會更叛逆。這也會導致父母更多地用“懲罰性”的教養方式去規范他們。懲罰性教養方式只會進一步惡化親子關系。 有時孩子哭鬧行為太激烈,也會迫使父母妥協。當孩子發現自己哭鬧“管用”的時候,他們就更願意用這種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父母會發現給孩子設立規矩越來越難,時而有效,時而無效。父母和孩子會常常處在較勁的狀態。 慢熱型的孩子在童年早期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在他們開始“社會化”過程中,比較容易讓一些急躁的父母感覺“焦慮”。他們不是那麼容易和陌生人相處,進入新環境適應得比較慢。 父母將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後,容易感到失望或受挫……在外界壓力下,父母很可能時常催促或責備孩子。此時孩子與父母互動會變得很有壓力,而壓力會降低一個人的反應速度,孩子的行動將變得更慢。 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方式是他們人際互動的最初模板,他們會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與其他人的關系。如果孩子與父母互動不良,與他人互動可能會更加困難。 03 氣質雖然是先天的,但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卻可以改變。如果父母教養方式適合孩子的氣質,就會為孩子形成一種良好性格打下基礎。 對於困難型孩子,父母溫和並且堅持的態度非常重要。溫和在於,父母要積極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更溫暖,更有耐性。 父母的情緒,尤其是孩子主要照顧者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發展出情緒管理能力的非常重要。行為層面,一旦父母設置了規矩,就必須前後一致的執行。這一類孩子,對父母的養育技巧要求更高。 對於慢熱型的孩子,最適宜的教養方式是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去適應這個世界。 如果父母給孩子貼上“笨拙”、“愚蠢”、“膽小”、“害羞”等標簽,這些標簽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並且暗示他們不斷關注自己的“問題”行為。 也許這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是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 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因材施教,才能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 ···
兒子睡覺時很容易出汗
寶寶經常生病,最近又總是吐
35周出生,出生10天作頭部核磁共振的檢查,結果為雙
感冒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小兒抵抗力較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