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曰:滿招損,謙受益。
父母常對孩子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我們從小都知道,謙虛是好品質。
但我們追求的,只是謙虛的形式而已。
“我家孩子真笨!”→“習得性愚蠢”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幾個家長為了體現自己的謙虛,爭相說自家孩子笨。
“我家孩子不行,學習成績馬馬虎虎,看你們家孩子多聰明啊!”
“我們家的怎麼教都不會,笨死了!”
“我們家孩子也是,根本不長記性,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
似乎,這是家長們見面時的保留節目,真是人生如戲啊!
家長們貶低自己的孩子,抬高別人的孩子,表面上是在追求謙虛的優良品質,但更可能的是,想用激將法增強孩子的羞恥感,以此激勵孩子更努力。
得承認,激將法在某些特定的時候,或是對於某些特定的事情,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但是,說孩子笨來激發孩子的羞恥感,大部分時候不僅起不到激勵作用,更多的反而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暗示:媽媽說我笨,我是不是真的笨。
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不自信,就真的變得比以前笨了。
美國幼兒教育家莉蓮·凱茨提出“習得性愚蠢”,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有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逐漸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在別人看來,這個孩子智商降低,“越學越笨”了,這種現象被稱為“習得性愚蠢”。
孩子是如何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又為什麼會越學越笨呢?
莉蓮·凱茨總結了三點:給孩子過高的學習目標、過早的知識傳授、過多的負面暗示。
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心智發展水平,揠苗助長。
給孩子設置過高的學習目標,孩子無法承受,不知道怎麼學,越學越覺得自己失敗。
如果過早的知識傳授,超出孩子的認知水平,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學習進步,反而降低了他的學習興趣。
偏偏在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還要再補上一刀:你怎麼這麼笨。
家長的鼓勵→孩子的自信
心理學研究發現,外界言語和行為暗示,特別是來自於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影響巨大。
有個很著名的實驗叫視覺懸崖實驗,實驗設置了一個平台,嬰兒可以從一端爬向另一端。
平台中有一段下方是空的,上面是一層厚厚的透明玻璃,盡管站在上面很安全,但視覺上看起來就像在懸崖邊上,讓人產生害怕的感覺。
孩子本想往媽媽那邊爬過去的,但是到了懸崖旁邊,進退兩難。
在另一邊的媽媽以很大的耐心,伸開雙臂做擁抱的姿勢,始終面帶微笑地呼喚和鼓勵孩子。
之前不肯爬過去的孩子,在經過了試探、猶豫和不安之後,還是選擇了爬過去。
孩子在“懸崖”邊上是會感覺到害怕的,看起來往前爬也許會有危險。
但是面對媽媽的鼓勵,孩子克服了心中的恐懼,面對媽媽的信任,孩子相信了自己的力量。
家長貶低式語言→孩子的人身信條

心理學裡面還有個常用的概念——投射,即你將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歸結在另一個人的身上。
孩子接收到了父母投射的內容,並且認同了,就會越發變成父母口中所說的樣子。
然而,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口頭禅就是:“你真笨。”
孩子接收到的都是“自己很笨”的信息,久而久之會產生自卑感,自卑越多便越開始自我懷疑,自信也就蕩然無存了。
再看看我們平時和孩子的互動,是否也經常對孩子發出各種各樣的投射。
“小孩子懂什麼……”
“一看就知道你不行!”
“你怎麼這麼沒有用!”
“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別人家孩子都會!”
……
有時候,最傷害孩子的,恰恰是這些來自父母的語言。
戈培爾說:“謊言說過一千遍就成為真理。”
當你一次又一次地和孩子重復你不行、你不懂、不可以、你怎麼這麼笨……這些語言會不會就變成了孩子的人生信條。
欣賞是最好的肯定,肯定是自信的支持

曾看過這樣一篇故事:
有位媽媽參加家長會,老師對她說:“你孩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
回家的路上,孩子問:“老師在家長會上說了些什麼?”
媽媽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全班30位小朋友,自己兒子表現最差。
但是她沒有把情緒拋給孩子,她對孩子說:“老師表揚你了,你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
在孩子小學的家長會上,老師對這位媽媽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0名。”
然而她回到家裡,卻對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你不是個笨孩子,只要再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
在孩子初中的家長會,老師告訴這位媽媽:“按孩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這位媽媽又換了一個方式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
她有一種預感,兒子被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考上。”
兒子從學校回來,把錄取通知書交到她的手裡,突然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欣賞是最好的肯定,肯定是自信的支持。
當孩子還在蹒跚學步的時候,他回頭用目光尋找著爸爸媽媽,當他看到父母正在微笑看著他的時候,孩子就會繼續走下去,越走越好。
因為孩子在父母的眼裡看到了欣賞和肯定,他也就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信心。
自卑,就是父母把否定的信條,塞進了孩子的心底。
自信,就是父母把信任的種子,住進了孩子的心靈。
人生,就像孩子學走路一樣。
或許,我們也可以像故事中的母親一樣,給孩子人生種下自信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