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育兒百科 >> 育兒經驗 >> 寶寶健康 >> 解剖小兒消化系統的生理特點(二)
寶寶健康經驗常識教育經驗

解剖小兒消化系統的生理特點(二)

1.口腔 足月新生兒在出生時已有舌乳頭,唇肌、咀嚼肌、兩頰脂肪墊發育良好,故生後即具有較好的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早產兒則較差。新生兒出生時唾液腺發育不夠善,唾液及唾液中澱粉酶分泌不足,導致口腔粘膜干燥而易受損及不宜喂澱粉類食物。此外,嬰兒可出現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 新生兒食管下端贲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不能有效的抗反流,常發生胃食管反流,一般九個月時消失。嬰兒胃呈水平位,奔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幽門括約肌發育良好,嬰兒吸奶時常同時吸入空氣,故易導致溢乳和嘔吐。胃排空時間因食物種類不同而不同。一般水為1.5~2小時,母乳2~3小時,牛乳為3~4小時。

  早產兒胃排空慢,易發生胃潴留。胃容量出生時30~60ml,1~3個月90~150ml,1歲時 250~300Inl。

  3.腸 嬰兒腸道相對較長,分泌面及吸收面較大,有利於消化吸收。但固定差,易發生腸套疊。早產兒腸乳糖酶活性低、腸壁屏障功能差和腸蠕動協調能力差,因此,易發生乳糖吸收不良、細菌經腸粘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糞便滯留或功能性腸梗阻。

  4.胰腺 出生時胰液分泌量少,3~4個月時增多。但胰澱粉酶活性較低,1歲後才接近成人,故不易過早地(生後3個月以前)喂澱粉類食物。新生兒及幼嬰胰脂肪酸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較低,故對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不夠完善。

  5.肝 年齡越小肝相對越大。新生兒肝在右肋緣和劍突下易觸及;但肝細胞和肝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在傳染病、心功能衰竭、中毒等情況下易發生肝腫大變性。嬰兒期膽汁分泌較少,影響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6.腸道細菌 胎兒消化道內無細菌,出生後細菌很快從口、鼻、肛門侵入腸道,大多集中在大腸及直腸內。而腸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響,母乳喂養者以雙歧桿菌為主;人喂養者以大腸埃希菌(大腸桿菌)為主。正常腸道菌群對侵入腸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桔抗作用。消化道功能紊亂時,腸道細菌大量繁殖可進入小腸甚至胃而致病。

  7.健康小兒糞便 新生兒最初排出的大便為深墨綠色、粘稠、無臭味,稱胎糞。胎糞由胎兒腸道脫落的上皮細胞、消化液及吞下的羊水組成,多數生後12小時內開始排便,總量為100~200g, 2~3天漸過渡為黃糊狀糞便。如24小時內無胎糞排出,應注意檢查有無肛門閉鎖等消化道畸形。母乳喂養兒糞便為金黃色,糊狀,不臭,呈酸性反應,每黃色,較干厚,有臭味,呈中性或鹼性反應,每日1~2次。添加谷類、蛋、肉、蔬菜等輔食後大便,接近成人,每日1次。

寶寶健康
蔬菜淺色宜生吃 深色宜熟吃

  多年以來,人們都反復強調

肋骨外翻嗎

健康咨詢描述:

寶寶的大便有時像羊糞蛋?

寶寶的大便有時像羊糞蛋?

寶寶吃奶不好

寶寶吃奶不好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