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的護理中,最忌增加衣服,包緊被子,有的家長想捂一下使孩子出汗退熱,但往往事與願違,非但無汗,反而因為衣被過緊,妨礙散熱,體溫更加上升增加高熱驚厥的風險。正確的方法是松開衣服,減少包被,促使散熱。
發熱是由於病原體作用於機體,被白細胞、單核細胞吞噬後積放內熱源,刺激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交感神經與運動神經,使血管收縮引起散熱減少,肌肉活動增加產熱增加而引起發熱。
小兒發熱的原因,可歸納為五個大類:
結締組織病與變態反應性疾病約占20%
血液與惡性腫瘤約占20%
神經系統疾病約占10%
發熱是小兒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通常是指人體口腔溫度超過 37.5℃以上,肛溫大於38℃或1天中體溫波動超過1.0℃~1.2℃即可認為發熱。
發熱可分為普通發熱(37.5℃~38℃);中度發熱(38℃~39℃);高熱(39.1℃~40.4℃);超高熱(>40.5℃)。按發熱類型又可分為稽留熱(每日溫差不>1℃)、弛張熱(38℃~40℃每日溫差 ≧2℃)、間歇熱(相隔數日再發熱)和不規則熱。若體溫低於35℃為體溫過低熱,持續兩周以上者為長期發熱。
發熱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防御反應,由於發熱可提高基礎代謝,增加自身物質消耗,引起機體一系列生理機能改變及全身不適症狀,嬰幼兒更因高熱出現驚厥等。因此,當疾病診斷之後,適當控制體溫是兒科發熱性疾病綜合治療的措施之一。
首先要知道,發熱是機體對疾病作出的正常反應。不過由於兒童的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發熱時體溫升高較快,所以切不可大意,但也不能心急亂用藥,切不可一發熱就盲目使用抗生素,這樣容易對孩子健康不利。
合理用藥很重要,退熱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以水劑較溫和,現今多采用糖漿。
因為劑量非常重要且難以控制,所以不同的退熱藥最好不要隨意地互相並用,單獨使用比較安全。
應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使用退熱藥。
孩子一發熱,特別是高熱,家長就十分緊張,去醫院要求打退熱針,希望醫生迅速把體溫降下來。有一些打了退熱針後確實體溫暫時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還出現不良反應。其實兒科專家指出,肌肉注射退熱針並不適用與兒童特別是嬰幼兒。
目前用於兒童退熱的針劑藥物副作用大,易產生虛脫甚至休克;也可出現過敏性皮疹;更為嚴重的可引起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另外,此類藥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較大,會引起臀部肌肉損傷產生臀肌萎縮或麻痺及感染等並發症;而且兒童對打針也非常恐懼。
*注意事項:原因不明者應到正規醫院就診。
除了合理的藥物降溫以外,適當的護理也能幫助高熱和不足周歲的嬰幼兒降溫,但要注意許多方面:
發熱會引起出汗和快速呼吸,使體內體液流失,為了防止您的孩子脫水,必須讓他補充大量液體,如白開水、稀釋的果汁或湯等,嬰幼兒應繼續給予喂母乳或其他代用品。
特別注意孩子的休息和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發熱時間過久,溫度過高,會使孩子體內營養物質及氧的消耗大大增加,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因此,讓孩子多臥床休息,注意飲食調配,保證充足水分供給之外,還應吃容易消化、清淡、少脂肪的食物。切忌勉強孩子吃東西,尤其是不能為了一時性熱量供給而勉強進高脂肪、高糖的飲食。因為小兒發熱時消化道功能降低,反而會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
保持室溫20度左右,讓孩子穿輕便的全棉衣服,並蓋上一條薄毯。
頭部冷敷:將毛巾浸涼水後敷在前額部,每5至10分鐘換一次。也可用熱水袋灌進涼水,枕在後腦。但患兒過於幼小或氣候較冷則應謹慎采用。
溫水濕敷:用毛巾(大孩子應用大毛巾)浸泡在低於患兒體溫兩至三度的溫水中,然後擰去水分,將毛巾敷蓋在患兒的胸腹部,溫濕毛巾可以每10至15分鐘調換一次。如應用後小兒發抖,面色發灰,即應停止敷用。
&
便便的問題
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好看一點呀
健康咨詢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