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量、霧霾、PM2.5”,這樣幾個詞,已將人們的神經牽動了一月有余。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6913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超九成人感覺空氣污染影響了自己的生活。此時,霧霾暫退,可城市中污染物嚴重超標等問題,仍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該如何應對PM2.5?
PM2.5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兩年前,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霾”字怎麼讀,PM2.5還只是極少部分人口中的專業名詞;如今的情形卻是,幾乎每一個人都在關注天氣變化,關注著PM2.5的數值。過去,人們只有在感冒等特殊情況時才會想到戴口罩;現在,為了避免PM2.5損害,街上戴著N95醫用口罩的人數量大增。與口罩一樣熱銷的,還有各種空氣淨化器,某些品牌甚至供不應求。
事實上,PM2.5走進中國人的視線是在2010年。
2010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張全球空氣質量地圖。象征PM2.5濃度最高的紅色出現在了北非、東亞和中國。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2.5小於10是安全值,但中國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PM2.5的數值全部高於50,接近80,甚至遠遠超過了撒哈拉沙漠。
這張地圖公布後不久,2010年11月21日,美國駐華使館的空氣檢測儀器顯示,PM2.5的讀數超過了設備的最高限值500。使館將這一天北京的空氣質量形容為“糟糕透頂”。此後,每天查詢PM2.5數值開始成為一部分人的習慣。2011年12月4日,美國駐華使館的監測數據再次爆表,社會上關於PM2.5影響的討論,已不容忽視。2012年2月,最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正式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並規定,24小時內PM2.5平均濃度值應低於35,年均值低於15,而這個數值,還只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制定的第一過渡時期標准。
真正將“PM2.5”推到關注焦點的,是今年年初蔓延全國的那場大霧。濃霧中,行人看不見公路,摩天大廈猶如海市蜃樓。1月12日,北京某些位置的PM2.5數值甚至破紀錄達到每立方米900微克。至13日,中央氣象台持續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京津冀地區更是發布了大霧橙色預警。
&
一歲半寶寶不肯走路怎麼辦?
寶寶50天一天拉幾次便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