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媽媽抱著五個月大的孩子請武警醫院體檢中心耳科專家檢查,結果發現其耳朵已嚴重感染並轉化為化膿性中耳炎,差點致聾,而起因竟是母親為其掏耳不當。據介紹,患外耳道感染的兒童,95%以上是掏耳致傷感染。專家建議,為年幼孩子掏耳需慎重,最好使用棉簽。
據該年輕媽媽介紹,為保持孩子清潔,她平時三天兩頭喜歡給兒子掏耳朵,結果最近發現孩子耳朵間或流水且他不停抓撓,懷疑患病。
經耳科專家李慶端主任檢查發現,孩子的外耳道已感染並轉為化膿性中耳炎。
李主任表示,臨床經常有家長抱著孩子做耳科檢查。據統計,在患外耳道感染的兒童中,95%以上是掏耳致傷感染。李主任介紹,很多年輕家長喜歡給孩子掏耳卻並不了解以下知識——嬰幼兒的外耳道又小又深,只要掏耳不留神就可能捅破鼓膜,喪失聽力。如果感染,孩子會出現疼痛難忍,還會轉為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及時,大量的細菌還會經過血循環或淋巴液擴散,引起可怕的腦膜炎或腦膿腫。掏耳還會把細菌帶進耳道,若環境潮濕,外耳道便會感染霉菌病,會又癢又痛又流水,聽力也會受影響。長期掏耳,慢性刺激,還可能發生乳頭狀瘤。”李主任表示。
專家提醒,幼兒的耳朵尤其不應該隨便掏,因為幼兒外耳道皮膚十分嬌嫩,在靠近耳道口的皮膚還分布著很多皮脂腺和毛塞等。如果經常掏耳孔,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造成細菌侵入,引起感染,嚴重的還會出現生疖腫、發燒、食欲減退、聽力下降等不適症狀。
“耳垢多了不用擔心,因為它會隨著人們的頭部搖動以及進食時咀嚼活動自動脫出。”李主任說,不少家長把耳屎當垃圾,害怕妨礙孩子聽力,其實不必太過擔心。因為耳屎(學名“耵聍”)是保護耳朵的天然“防護牆”,人體耵聍腺產生的一種油脂分泌物,如果缺乏它,一旦猛烈的聲波迎面而來,直沖耳道,由於缺乏屏障,鼓膜可能受到損傷,導致聽力下降。此外,耵聍分泌的油質還能抵擋入侵的細菌或小飛蟲。
李主任提醒,掏耳時應該注意:
1.最好用棉簽,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耳屎可自行出來;
2.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即可;
3.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一周兩次;
4.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則可能形成耵聍栓塞,這時就很難掏出來了,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
7個月寶寶天天吃骨頭粥好嗎?
寶寶 喝水
手術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 輕擦腹部,並用消毒液清洗陰部。
一歲半寶寶突然沒什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