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很多不科學的說法,有些初為人父母的家長在茫然的處境下盲目親信,反倒不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那麼我們來看看這些謬誤都有哪些呢?
謬誤1:
新生兒要綁腿防止小兒羅圈腿;
專家:沒必要
剛做爸爸的陳先生聽老一輩人說,初生的孩子要綁腿,否則今後孩子的腿不直不好看,於是把孩子的腿“五花大綁”,裹成一個“蠟燭包”,結果孩子的哭鬧明顯多了起來,不明所以的陳先生遂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兒科求診。陳筱青醫師告訴他,所謂的羅圈腿多是生後孩子患佝偻病或負重過早引起的,和綁腿並沒有多大關系,並且孩子在母體環境(子宮)中的姿勢本是屈曲的,這是一種最舒服自然的狀態,在醫院的新生兒病房裡,護士阿姨會給新生的孩子一個生理性的體位,寶寶可以仰臥、側臥、或俯臥位,身邊圍繞著“鳥巢”包被,寶寶的手腳都是屈曲的狀態,小手放到嘴邊。但是,俯臥位在家庭中采取是不合適的,容易引起新生兒的意外窒息。陳筱青醫師強調,新生兒腿被綁起來不僅限制了孩子的運動,更由於體位的不適造成寶寶的情緒波動,不利於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因而“綁腿”一說,是極其不科學也無益處的。
謬誤2:
新生兒有了“馬牙”就要挑;
專家:萬萬不可
剛剛出生三天的鄭寶寶突然發熱不退,不肯吃奶,送入院的時候表現煩躁不安,由於新生寶寶不易發熱更不易高熱,醫師細問才知道是前一天奶奶給孩子挑了“馬牙” 出了事,導致寶寶感染發熱。陳筱青醫師說,鄭姓寶寶並非特例,這是由於家長對“馬牙”的認識不足所引起的。她介紹,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時,口腔上腭中線兩側和齒龈邊緣都會出現一些黃白色的針尖樣大小的小點,觸摸有硬結感,很像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而這在醫學上叫做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積留所致,數周或2~3月可自行消失,屬於新生兒時期的特殊生理狀態,根本不需要處理。然而,有些家長並不知道“馬牙”的來歷,以為是一種病,拿針去挑,或用布去擦,這都是很危險的,因為嬰兒口腔粘膜非常薄嫩,粘膜下血管豐富,而嬰兒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針挑和布擦損傷了口腔粘膜,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甚至發生敗血症,嚴重更會引起“破傷風”危及寶寶生命。陳筱青鄭重提醒家長們,新生兒口腔裡長“馬牙”千萬不可以挑,否則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謬誤3:
新生兒有黃疸不用著急;
專家:要分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出生剛兩周的李寶寶,出院一周多了皮膚還是有點黃,一開始她的媽媽並未在意,總覺得新生兒黃是正常的,而且看顏色消退了一些就置之不理,可是這麼多天過去了,眼看孩子的皮膚黃染還是沒有完全褪去,這位媽媽著急了就跑到省人民醫院兒科就診,一測黃疸,竟然有29mg/dl,到院後緊急進行了換血治療,才將黃疸降下來!陳筱青醫師告訴記者,大約有一半以上的寶寶都會有黃疸,若是出院時皮膚已經恢復正常就不用擔心,若是還有輕微黃疸,就得在出院3天左右後定期到醫院做跟蹤隨訪,多數寶寶兩周左右就退盡了。
黃疸穩定下退的情況下家長可以不用多慮,可要是漸漸加重或退而復升,足月的寶寶2周以後的黃疸,家長就得提高警惕,及時到醫院就診,防止病理性黃疸,避免黃疸過高引發的膽紅素腦病。膽紅素腦病會留有眼球運動障礙、聽力障礙、牙釉質發育不良和手足異常運動等後遺症。因而陳筱青醫師建議家長們,在新生兒出院後2-3天應給孩子測一測黃疸,後面酌情定期監測,如果早產以及出院時黃疸較高的孩子更應密切監測,及時治療,以免後患。
謬誤4:
發熱了快打退熱針、掛退熱水;
專家:溫度≧38.5℃要先吃退燒藥
家住江寧的侯先生半夜三更發現孩子突發高熱40℃,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路開車闖紅燈來到省人民醫院兒科,進門就要求護士打退熱針,掛退熱水。接診的醫生護士都為孩子和他捏了把汗,跟他解釋不用打退熱針、也不用掛退熱水,趕緊口服退熱藥,半小時不到孩子的溫度降了下來。陳筱青醫師告訴這位爸爸,他的這種處理方式是非常危險的。且不說一路闖紅燈可能引發交通事故,最重要的是,40℃已逼近超高熱(41℃)的危機邊緣,超高熱極易損害我們的大腦。高熱往往可能誘發孩子抽搐的風險。陳筱青醫師介紹,遇到孩子發熱溫度≧38.5℃都應該積極采取物理降溫,口服退燒藥物,並注意給孩子大量飲水,最大程度地降低藥物給孩子帶來的副作用。但是對於新生兒和3個月以下的寶寶盡可能采用物理降溫,避免使用退熱藥物。所以這位侯先生應先給孩子吃退燒藥,配合物理降溫,再去醫院就診,才是安全之舉。
最後,陳筱青醫師提醒,萬不可輕信所謂的“民間說法”,以訛傳訛的後果可能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家長面對難以抉擇的保健問題時,一定要去醫院及時咨詢和求助相關專業人員。
有沒有時候免疫力低的寶寶吃
(一)加強醫療機構感染性
舌頭,白色膜,生泡
網友媽媽:寶寶一吃奶嘴就不鬧,安撫奶嘴果真是個神器。不過,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