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手爸媽們來說照顧孩子真是件身心疲憊的事情,但是他們仍然堅信虧了誰也不能虧待孩子,導致爸爸媽媽對寶寶過分關注(即溺愛)的根源是他們心中那種潛在的、難以言表的、深深的育兒焦慮。比如這幾種現象:
現象1
小葉的寶寶剛過百天,不知從何時開始,她成天擔心寶寶的體重、睡眠問題,這個月寶寶體重增加了多少,昨天中午寶寶沒睡午覺等等,整天精神負擔很重。沒多久,她的奶水日漸稀少,人也消瘦憔悴,習慣了吃母乳的寶寶得不到充足的喂養整日哭鬧不休……
現象2
曉莉教女兒認識了數字1時,感到興奮不已,隨即迫不及待地訓練寶寶從1數到10,根本不管她的要求是否超出了寶寶現有的發展水平。
現象3
打兒子出生以後,原本一覺睡到大天亮的曉鋼就從來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腦子裡的這根弦總是繃著,牽掛著寶寶。寶寶快半歲了,爸爸還是每晚下意識地醒來幾次,檢查寶寶的被子有沒有蓋好。而媽媽呢,則擔心寶寶生病和吃奶。要是寶寶咳嗽幾聲,或是哪天不怎麼吃奶,媽媽就會如臨大敵,心裡七上八下。
現象4
自從有了小櫻,媽媽就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寶寶身上。早晨一睜開眼睛,就手腳不停地給小櫻穿衣、洗臉、喂飯,然後送到幼兒園。碰到刮風下雨,她肯定第一時間趕去給女兒送衣服。如別的小朋友欺負小櫻,她就會怒氣沖沖地去找老師和家長。平時媽媽都讓小櫻呆在家裡,不讓她隨便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現象5
欣欣這兩天有點便秘,焦急的媽媽便不停地四處打電話咨詢,雖然大家都說沒關系,給寶寶多喝水、吃點降火的食物就好了,但媽媽還是給她吃了很多潤腸通便的藥,還補充了些維生素,這才放心。
成因調查:
追究育兒焦慮形成的原因,一部分可能是因為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你惟恐寶寶“輸在起跑線上”,因此自寶寶誕生之日就對他今後的成長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態。另一部分原因可能與你較為敏感的個性心理特點有一定關聯,即你自身的心理特性是產生育兒焦慮的成因之一。
有了寶寶之後,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媽媽面臨著工作與照料寶寶的雙重壓力,爸爸則體驗到巨大的責任感。面對寶寶的出現所導致的對全新生活的接納問題,你很可能暫時難以調適,沒有做好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備,感到了對寶寶教養、成長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這時焦慮的產生就在所難免了。
此外,調查發現,中國的爸爸媽媽比其他國家的爸爸媽媽更普遍地存在著育兒焦慮,因此有專家認為,由於我國特殊的獨生子女政策,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寶寶,由此使得爸爸媽媽們普遍缺乏養育經驗。社會上的各種信息充斥冗雜,令他們無所適從。既不敢相信傳統經驗,但照搬書本又不可能完全適用,於是經常處於兩難之間,這恐怕是造成我國爸爸媽媽育兒焦慮比例高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專家解釋育兒焦慮:
育兒焦慮是爸爸媽媽意識中一個非常典型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心理因子,主要體現在對寶寶的飲食起居、生長發育、行為舉止、衣著外貌、性格脾氣、同伴關系、親子關系等方面的一系列緊張不安和過分敏感,它與父母對寶寶的過分關注密切相關。其表現是:寶寶一有“風吹草動”,爸爸媽媽便會“草木皆兵”,對寶寶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誠惶誠恐,擔心寶寶發展不良落後於人。
此外,為了求得養育上的安全感,爸爸媽媽還嚴格限制寶寶的探索行為。由於總在擔心寶寶的成長和發展,情緒過於焦慮,久而久之,導致食欲減退、睡眠不良、神經過敏、心中不踏實、凡事容易緊張,形成了育兒焦慮的惡性循環。
焦慮表現:育兒焦慮的內容隨著寶寶年齡的逐步增長不斷變化。嬰兒期,育兒焦慮更多表現為對寶寶飲食起居的過分關注;幼兒期,常常會轉為過分關注寶寶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培養。
焦慮的表現方式千差萬別,最常見的莫過於寶寶生病所引起的焦慮不安,有的媽媽還表現為對寶寶的過分保護、對寶寶身高體重的過分關注,或者專注於將寶寶與同齡寶寶的攀比之中。當然,隨著養育經驗的逐漸積累,大多數新手爸媽的育兒焦慮會隨之減輕,但有些也會“變本加厲”,將焦慮不安擴展到寶寶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總體上來看,適度的育兒焦慮能夠加強親子之間的聯系,有助於培養寶寶的信心,鼓勵他取得成就。但如果育兒焦慮過於強烈,則易招致你對寶寶的過度保護,產生過高的期望,寶寶長大以後導致主動性、探索性和創造力的匮乏,或是你自身會因為寶寶不能滿足你過高的期望而對寶寶感到失望和否定。
一般掌握部分6個月底寶寶的生理指標正常均值: 體
一個半月的嬰兒喂牛奶好不好?
寶寶睡覺有時會打呼噜
寶寶三個月吃了2到3克的涼奶油會不會肚子 女1歲來自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