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媽媽有太多太多的擔心與煩惱,比如不愛吃飯,不好好睡覺,感冒發燒等等,搞得大人和孩子都是精疲力盡。但是擤鼻涕、打噴嚏、掏耳朵……這些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如果做得不對,都有可能會使孩子的耳朵受到傷害,很多父母都沒有引起重視。這些舉動,為什麼會傷害孩子聽力呢?聽聽專家怎麼說。
專家簡介:胡彬雅,湖南省兒童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耳鼻咽喉學博士,博士後。
捏緊兩側鼻子用力擤鼻涕
感冒的時候鼻涕很多,孩子自己又不會擤,於是擤鼻涕就成了家長的事。有的家長給孩子擤鼻涕時,往往用兩個手指捏住他的兩側鼻翼,讓他用力將鼻涕擤出。這種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險,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如果兩側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被從鼻後孔擠出,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很多孩子的中耳炎就是媽媽擤鼻涕不當引起的。
捂嘴捂鼻打噴嚏
感冒了會打噴嚏,過敏性鼻炎的孩子更是噴嚏不斷,有的家長在孩子打噴嚏時會讓他憋住噴嚏,有的家長則是不時捂著孩子的嘴和鼻子,其實這樣做並不好。因為人的咽部與中耳鼓室之間有一個咽鼓管,它維護著中耳與外界的壓力平衡。打噴嚏如果捂緊嘴和鼻子,會使鼻部壓力增高,細菌、病毒就容易隨氣流由咽鼓管進入壓力低的中耳鼓室,從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捏鼻子灌藥
孩子生病了卻不願意吃藥,怎麼辦?捏著鼻子灌吧。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可能都有過被灌藥的經歷,現在面對自己的孩子,也用這招吧。且慢,捏鼻子時孩子會掙扎哭吵,這樣可能導致鼻腔分泌物或藥水通過孩子短直的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其實捏著鼻子喝藥除了聞不到苦藥味外,並不能影響味蕾。另外,孩子的鼻腔黏膜、血管比較嬌嫩,捏鼻子喂藥時,家長的力度如果沒控制好,還會導致鼻黏膜和血管損傷。
經常給孩子掏耳朵
孩子的耳朵裡面有耳屎,愛干淨的家長會忍不住給孩子掏。如果不小心損傷耳膜,也不能馬上發現,孩子因為疼痛而哭鬧,哄哄也就當沒事了,直到過幾天突然發現孩子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膿,這時才到醫院就診,耳朵往往已經感染了細菌。
讓小寶寶平躺著喝奶
新媽媽在給小寶寶喂奶時,如果不注意姿勢和體位,也可能會給小寶寶的耳朵帶來意外的傷害。比如說讓寶寶平躺著喝奶,寶寶的身體處於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嗆咳,此時奶汁便可能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小寶寶的咽鼓管長度較短而寬度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奶水很容易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拍打寶寶的臉
和孩子逗著玩時,拍拍他的臉當然可以,但注意要避開耳朵。有時孩子調皮任性,性急的家長會打孩子的臉,這樣的行為一定要避免。打臉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還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打臉時如果打到了耳朵,孩子的耳膜在大力沖擊下可能受到損傷,出現穿孔。如果損傷到耳膜而家長沒有發覺,穿孔的鼓膜會使中耳與外界相通,除了對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外,還會失去保護作用,外界的細菌、污水、異物都會經穿孔進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膿,情況嚴重又不及時治療的話,還會引發腦膜炎等其他疾病。
抗生素用得太隨意
孩子耳朵發炎時,醫生會根據病情建議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用多久呢?當然是要用足療程。可是有的家長不這麼想,他們的標准是,孩子的耳朵不痛了,或是耳朵不流膿了,說明病已經好了,不發炎了,當然就不必再使用抗生素。家長這種隨意停藥的做法是不對的,這樣會導致藥量不足,藥效不夠,不能完全殺死細菌,使細菌產生抗藥性,不僅不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或遲遲不好,最後可能出現無藥可醫的情況。所以,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按醫生指示服藥,平時不濫用,一經使用,份量絕對要夠。舉個例子,倘若醫生開了1周的藥量,並指示1日服用4次,絕對不能擅自減少成1日服用2次,而且一定得將1周的劑量服用完畢,以免殘留下來的細菌反撲,導致中耳炎復發。
原來這些看似平常的小動作竟然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所以希望家長們都引起重視。
臍帶還有點流血,怎麼了呀?
孩子身上的疹子(不突出皮膚)
概 述 我家孩子七歲了,剛上一年級。最近
果汁 小米湯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