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1到3歲 >> 1到3歲教育 >> 怎樣安撫孩子的負面情緒
1到3歲飲食1到3歲護理1到3歲疾病1到3歲教育1到3歲問答

怎樣安撫孩子的負面情緒

朋友出差了,最牽掛她的,當然是那個超級黏媽媽的寶貝兒子。

   第一天,小家伙主動要求來我們家打發時光,把自己投入到熊壯壯的新玩具中。第二天,我們到他家去,在他面前誰都不敢提“媽媽”兩字。看到媽媽的一件衣服,他像是喃喃自語,又像是說給我們聽:“媽媽沒衣服穿怎麼辦呀?”天黑了,他又說:“天黑了,媽媽看不見路了。”

 

而我,感動得快要和他一起哭了!

 

在那顆小小的心裡,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媽媽。可是,他已經在努力地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不用大哭大鬧的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想念,以及自己內心深處那一份難言的不安。

 

與母親分離,是許多孩子都難以承受的。和成人一樣,孩子也會有許多負面情緒,比如被小伙伴欺負、受委屈、害怕黑夜等。

 

當孩子明顯表現出這些負面情緒時,父母最常用的處理方式是安慰、勸導、解釋等,可結果往往是徒勞無功。其實,安撫的最重要功能,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真的體會他內心的痛苦和煩惱,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這樣他才會接受安撫。

 

提供發洩的渠道

 

沒有哪個父母喜歡孩子哭,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不許哭了!”“哭夠了沒有?” 其實,一個人在適當的情況下流出眼淚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本是無可厚非的。我小時候就是一個特別能哭的孩子,照老人的說法,就是“往死裡哭”。為了一件不如意的事,哭上個把鐘頭很平常。而大人對待我的辦法,往往先是哄,然後是罵,最後就是不理不睬了。他們說:“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

 

其實,我每一次都不是因為哭累了才停的,他們永遠都不了解我在整個哭泣過程中的感受。一開始我是真的很難受,所以哇哇大哭;後來發現大人的話根本解決不了我內心的痛苦,我就變成了悲啼;再後來,無人問津了,如果立刻停止哭,我會覺得自己很下不來台,所以接著抽泣。我的心裡覺得很堵,而哭著哭著、就這麼胡思亂想著,慢慢就感覺輕松一些,不那麼堵了,好像把什麼東西釋放出來了。每當有這種感覺的時候,我自然就會停止哭泣。

 

我想,即使在成人之後,這種感覺也是有的。哭,就是一種發洩的渠道。

 

當孩子痛哭不止的時候,只要父母簡單地用慈愛的聲調說:“你的眼眶很紅啊”或“你要哭一場才會舒服點嗎”,孩子的眼淚可能立刻就奪眶而出。哭過之後,也許你也不用細究緣由,孩子的心靈就已經經過一個淨化的過程,而且與父母的關更加親密起來。

 

一看見孩子鬧情緒,有些父母就感到煩躁不安,其實孩子願意在父母面前表達內心的感受,正表示他對家庭存有一定的信心和安全感。所以,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並不需要立即喝令孩子收拾情緒。如果可以的話,盡管讓孩子有些時間來發發脾氣,等他的脾氣安靜下來之後,再慢慢了解情況和教導他如何處理不快的情緒。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偶然發一兩次脾氣、哭一場對精神健康是有益的。

 

提供安靜的機會

 

有些時候,孩子會把一些不快埋藏在心裡,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們那種小心思也是很微妙的。比如我們開頭所說的那個小男孩,就是在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熊壯壯也會這樣,如果我出差或哪天晚上回來得很晚,他一定表現得特別乖,比我在家時省心多了。就算把他一個人放在爺爺奶奶家4個星期,他也每天都是超級乖寶,讓爺爺奶奶更加疼愛,還一個勁兒地對我說:“你看他沒事兒吧?高高興興的,有什麼不放心的?”

 

但是,我卻能感覺到他的內心和表現並不一致。4個星期後我去接他,胳膊剛在車窗露出來,他就斷定:“那是媽媽!”一見面,他並沒有如我想象中的那樣撲過來,反倒有一點矜持。奶奶開玩笑地說了一句:“你不回北京了?”他才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哭得全家老少心裡發毛,我卻笑道:“好了,這口氣終於發出來了。”

 

當孩子表現得異常平靜時,善解人意的父母可能從孩子的一聲不響中嗅覺到空氣中的沉悶氣息,那平靜的內裡可能隱藏著驚濤駭浪。更多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面對悶悶不樂的孩子,這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其實不用馬上去問個究竟,應該讓孩子有一些獨處時間,當他獨自悶了半天,你再去問他,他不向你傾訴才怪呢!相比在他還未准備好時去問他,這樣的效果不是事半功倍嗎?

提供實際的幫助

 

孩子肯定會有挫折感,因為他們的能力總是有限,而想要嘗試的事情又太多。探索本身是件好事,但在探索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失敗體驗就不好了。

 

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因為做不好一件事而氣急敗壞。有一天下著小雨,我看到路上有母女倆在爭執。小女孩有3歲左右,非要自己打傘,卻怎麼也打不好,那把傘對於她來說還是比較沉的。傘東倒西歪,雨卻越下越大,媽媽能不著急嗎?

 

於是,媽媽堅決要把傘奪過來,小女孩當然不干,拼命地叫:“我要自己打!我要自己打!”

 

“你打不好,一會兒我們就全都淋濕了!”

 

“我打得好!”小女孩還是嘴硬,努力地想把傘打好證明給媽媽看,可她越使勁,傘越是不聽話,於是她開始大哭起來。

 

媽媽軟了下來:“來,媽媽給你打著。”

 

小女孩的理由也很充分:“你太高了!我打不著!”

 

媽媽可能沒想到女兒會說出這麼有理的話,停了一會兒,她對女兒說:“你握到傘桿中間試一試。”小女孩將信將疑地試了試,媽媽在一旁幫助她,果然,傘穩當了許多,小女孩也不哭了。

 

在孩子遇到挫折、情緒十分低落時,父母千萬別說:“真沒用,動不動就流淚。”也不要說“做不好就別做了”之類的話,這些話對於孩子當時所遭受的挫折毫無幫助,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失落感,因為他從父母那裡都得不到同情和理解。提供適時恰當的幫助才是最實用的,即便孩子拒絕大人的幫助也沒關系,那說明他還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提供聆聽的耳朵

 

孩子是最不懂得掩飾情緒的人,特別是在快樂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喋喋不休地向你述說愉快的理由和感受。幼兒園老師告訴我,如果熊壯壯哪件事做得非常好,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或者周末又跟爸爸媽媽去了什麼新鮮的地方,那麼他一定要向班裡4個老師都“禀告”一遍,一個都不能落下。

 

熊壯壯在家裡也是這樣,一件事反反復復說八遍,說得你都能原封不動地復述出來,但只要他沒盡興,就還會沒完沒了地說下去,而且要求你必須每一次都有同樣熱烈的回應。他爸爸甚至開始懷疑:這孩子是不是太唠叨了?男孩子這樣可不好。可是我每次都會耐著性子聽完兒子的“唠叨”。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重復述說一件小事沒什麼意思,其實,我們更應珍惜這些聆聽的機會,不妨先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感受,這是與孩子分享其內心世界的絕好機會。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聆聽態度,包括誠懇、開放、接納、熱情和非批判性的心境。在感受到我們的這些態度之後,孩子才會樂意向我們表達心聲。然後用我們的眼神、表情或手勢,讓孩子明白我們對他的話很感興趣,於是他會繼續跟我們說話。

 

為了更進一步表明我們在非常認真地聆聽者,我們還可以說“讓媽媽把你剛才說的重復一遍,你看我說的對不對”“你要表達的是這個意思嗎”等,這樣既能保證我們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還會使他深深感受到我們的真摯。

 

1到3歲教育
不要用牛奶和豆漿沖雞蛋吃

生雞蛋裡含有抗生物素球蛋白和抗胰蛋白酶,會影響生物素的吸收和蛋

2周歲的寶寶打狂犬疫苗,要打5針,會有什麼副作用

2周歲的寶寶打狂犬疫苗,要

嬰兒拉肚子喝藥還能不能喝胡蘿卜水嗎

嬰兒拉肚子喝藥還能不能喝胡蘿

寶寶夏季合理降暑 保暖措施也要有

導語夏季的天氣越來越熱了,大家所想到的都是如何降暑的問題,可是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