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樣的“恐嚇”句子,殊不知這會影響到孩子們快樂和好奇的天性。
媽媽說:“下次你再自己跑掉,壞人就會把你拐走,他再也回不了家、見不到媽媽了。”聽到這句話,孩子內心惶恐不已。孩子的反應告訴媽媽,他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自個兒跑出去了。但是,這位媽媽這樣處理問題,似乎有點過分了。真正的危險到底是什麼?如何讓時刻揪著的心放松下來?如何既保護好孩子,又不因此而抹殺孩子們快樂和好奇的天性?
綁架、恐怖事件、性侵犯……想到這些,危險就似乎離你近了一些,使你不由自主地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將他嚴嚴實實捂在自己的雙翼之下。而這樣“護犢”,是不是就能萬無一失呢?
小威才5歲,卻已經顯示出對交際的濃厚興趣。有時候,他媽媽會為此感到欣慰,但更多的時候卻是擔心。“他會跑到陌生人身旁,告訴人家自己的全名,然後就和別人攀談起來”,這位38歲的媽媽如是說。有一天,小威又自己跑出去了。對此,媽媽對他說:“下次你再自己跑掉,壞人就會把你拐走,他再也回不了家、見不到媽媽了。”聽到這句話,小威內心惶恐不已。小威的反應告訴媽媽,他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自個兒跑出去了。但是,這位媽媽這樣處理問題,似乎有點過分了。
在那些不斷傳出孩子丟失和恐怖襲擊消息的歲月裡,母親對孩子的安全給予十分的關注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有一點我們不得不弄清楚:媒介對負面事件的報道,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其效果是擴大了負面事件實際發生的幾率。專家說:“這是彌散在我們文化當中的戲劇性幻想症,搞得家長們一個個膽戰心驚、神經兮兮。”當這些過度的擔憂被傳導給孩子時,他們也會變得焦慮,並且膽怯。
到底是什麼在持續刺激父母們那緊張的神經?真正的危險到底是什麼?如何讓時刻揪著的心放松下來?如何既保護好孩子,又不因此而抹殺孩子們快樂和好奇的天性?來看看下面的專家意見吧。
什麼讓我們憂心忡忡?
世界是如此地危險,已經超出我們應該擔憂的程度,我們如何能放心地讓孩子一個人應對各種情況。但是,很多專家認為媽媽們不敢放手的原因是:我們太習慣於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世界了,而父母們則對於孩子們可能面對的危險過於敏感。幾輩以前,孩子死於致命疾病的幾率並不像今天這樣小;人們更為經常地面對各種威脅。但是在八十年代以後,這些威脅似乎變小了。再往後,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世貿中心襲擊事件尤其經典地代表了這一代父母的看法:相對於這危險的世界,人類太脆弱了。”
面對全球性的威脅,父母們感到無助,於是試圖減小自己力所能及范圍內孩子所可能遇到的威脅,比如綁架或其他兒童犯罪事件。而現在社區關系的淡化,更加重了他們的擔憂。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流動性的增大,與我們比鄰的常常是陌生人,或者我們不斷建立的是與陌生人的鄰裡關系。而生活的忙碌,更使我們幾乎不可能去了解社區中的每個人。
然而,給父母們背負上如此過分焦慮的第一大禍首,並不是人與人關系的疏遠或一件件駭人聽聞的事件,而是——電視新聞。它通過將遙遠的地方偶爾發生的危險事件傳播給人們,讓人造成一種事件就在自己身邊的感覺。專家說:“父母對孩子的安危擔驚受怕,主要是他們看電視新聞太多了。”
真正的危險何在?
兩年前,美國有個孩子被拐騙失蹤,電視上經常放有關的新聞。結果,很多美國媽媽便十分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拐跑。但是,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多年中,美國被陌生人拐走的孩子只有100多個,其中還包括了滯留一晚又被找回來的孩子。孩子被拐走的確不幸,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這樣的不幸。孩子被拐騙,在一些情況下,會受到性攻擊,而且這樣的情況比例很高。在美國,每年都有5.8萬件此類事件發生,而大多數受害者是十幾歲的孩子。事實表明,十幾歲的孩子比幼兒面臨更多的危險,父母必須增強讓孩子樹立安全紀律觀念的意識。
專家說,對於恐怖事件,由於發生幾率基本跟中彩票的幾率差不多,父母們根本不必而為此過分傷神。
寶一歲七個月,便便有奶半,
新生兒總拉油粑粑咋回事啊?放屁都能蹦出來點、小屁股都
使用防曬霜,寶寶和大人有什麼不同?你會給寶寶正確使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時的疏乎而造成難以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