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1到3歲 >> 1到3歲教育 >> 給孩子建立規則的幾個技巧
1到3歲飲食1到3歲護理1到3歲疾病1到3歲教育1到3歲問答

給孩子建立規則的幾個技巧

一個建立了規則的孩子,並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更重要的是,規則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也會保護孩子的成長自由,可以說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以下四個技巧或許可以幫助你掌握其中的分寸:

孩子必須遵守的6條規則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為孩子建立良好的規則。“對孩子來說,規則就是界限,就是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對於0~6歲的孩子,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是以下3點:

1.不傷害自己

2.不打擾他人

3.不破壞環境

其中,不傷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確不可以傷害自己,孩子就能學會守住自己的界限,保護自己。只有有了不傷害自己的體驗,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這是遵守社會道德的基礎。

至於孩子要遵守的規則,具體有以下6條:

1.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 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 不可以打擾別人。

6. 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這用簡單的語言表達的6條規則,其實建立了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媽媽給孩子制定規則時不能隨心所欲,“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著不動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髒手”“不睡覺,狼就來叼你了”“不給別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這些混亂的、臨時性的規則,並不能使孩子養成正確的規則意識。

執行規則的幾個關鍵詞

以下幾個關鍵詞,相信只要媽媽能夠掌握,就能更成功地為孩子建立良好規則。

技巧關鍵詞1:彈性

媽媽難題1:

定下一個規則後,孩子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耐心,開始討價還價。這時是否需要變通地修改一下規則?

場景:

小波媽媽允許小波每天上網半小時,前提是必須練完琴。開始小波能遵守,後來就開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練,明天補上兩天的課嗎?”“我打完這個電腦游戲就練琴行不行?”

管教技巧:

規則要有彈性,不是規則本身可以變來變去,而是根據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執行規則的彈性。

學過琴的人都深知練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專家建議,如果孩子表現出對琴棋書畫的興趣,家長不妨先帶他去聽,看或體驗,比如小波的媽媽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學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時間會很長,過程也很枯燥。當孩子遇到了瓶頸產生厭煩的情緒,可以告訴孩子,“是的,我知道這個過程是很枯燥的,但是當你走過了,克服了,會非常棒。在你到達那個目標之前,媽媽願意在這裡陪著你。”

資深鋼琴教師達達則堅決反對5歲以下的孩子學琴,因為孩子注意力和領悟力都沒有發展成熟,往往花半年學會的東西,到了七八歲,一個星期就通了,那為什麼還要受這個罪呢?

達達說,跟我學琴的孩子,我保證他入門,但我有一個要求,就是,從此以後,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分鐘來練琴。10分鐘噢!如果你說,大年三十兒要放炮,可不可以不練?我就說:可以放炮,但是寶貝,你連10分鐘也沒有麼?

達達強調,成不成鋼琴家不重要,但要讓孩子知道,當你決定做一件事,你就要習慣,每天貢獻給這件事10分鐘,一生。

這個規則不僅適用於學琴,也適用於任何目標,不僅適用於孩子,也適用於成人。它就這麼地簡單——每天只有10分鐘,卻又這麼地堅定——這一生的每一天,你都要為你的夢想和目標付出10分鐘。

技巧關鍵詞2:探究兒童心理的秘密

媽媽的難題2:

規則一旦建立,肯定就有違規的時候,這時家長是否需要為此設立懲罰的原則?其中的分寸又是什麼?

場景:

小熊媽媽規定:不許摸電源和電視熒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電視,再主動伸出手來讓媽媽打。

管教技巧:

他為什麼這麼做?

教育不提倡懲罰,而主張探究兒童內心的秘密。

這個場景是家長與孩子間最常見的沖突。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正處在執拗敏感期,你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確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兒園封住所有的電源插座,不給孩子犯錯的條件。對於其他的危險物品,比如熱水、門(可能會夾傷手指)、刀具、剪子,則要告訴孩子正確的使用方法,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身體可能會受到傷害。

孩子摸電視熒屏,可能因為他不明白為什麼電視裡有人有房子。媽媽可以告訴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給他電視機的包裝盒,讓他坐在裡面體會,也可以說,電視屏幕上的靜電對身體不好,去摸它是違背了“不傷害自己”的規則。 

技巧關鍵詞3:松弛,安靜,悠閒

媽媽的難題3:

孩子吃飯是很多媽媽感到頭疼的問題,應該如何設立規則,執行規則呢?

場景:

天天媽媽深知,兒童教育專家都在強調減少孩子吃飯的壓力,但天天的確是不追著逼著喂,就不好好吃飯。媽媽試過很多辦法,比如,這頓不吃,到下頓開飯中間沒吃的,連水果也沒有;比如,吃飯時只能在飯桌旁,離開就沒的吃,又比如在飯桌上放個鬧鐘,20分鐘內必須吃完。但這些辦法都不是特別有效。

管教技巧:

在吃飯的問題上,教育專家主張先調整媽媽的心態:請媽媽深呼吸,接納孩子。比如孩子在1到2歲時有一個“和飯”的過程,他喜歡將飯從這個碗倒到那個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飯,但是,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需要這種玩兒飯的自由。比如孩子在2歲左右表示出對零食的興趣,如果這時孩子對品嘗的發展需要受到了壓抑,等三四歲進入執拗敏感期時,心理上對零食的占有就超過了品嘗的需要。

吃飯的良性循環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吃飯,為孩子演示優雅的餐桌禮儀,全家吃飯時有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孩子知道吃飯不僅是為填飽肚子,也是一種精神享受,還是難得的與家人朋友溝通、表達情感的美好時段。

吃飯的惡性循環則是:媽媽擔心孩子吃不飽,這種緊張情緒令孩子恐慌或反感,然後更吃不好了。家長於是更著急,想方設法要求孩子進食,直至追著喂,最終讓孩子對吃飯的興趣徹底喪失。

其實一個人餓兩頓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但如果連續兩頓飯都是在壓力和逼迫中進食,他一定會反抗。媽媽不妨先在吃飯的問題上學習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許孩子選擇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

技巧關鍵詞4:上善若水

媽媽的難題4:

孩子在家、在幼兒園裡學會了遵守規則,但在其它場所,遇到來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搶他的玩具或打他時,家長怎麼向他解釋這種矛盾?怎麼說服孩子繼續執行規則?家長又如何平復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帶來的憤怒情緒?

場景:

媽媽教洋洋,公共場合的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游戲場,洋洋拿著一個小鏟子玩得正高興,另一個孩子上來就搶,洋洋不松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媽媽看著洋洋吃虧,心疼得不得了。

管教技巧:

一個在規則中成功建構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種內在力量的。強大的內心力量像水一樣,柔軟,包容,卻擁有改變對方的能量。

當這樣的孩子面對沖突,可能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不主動傷害別人,同時有明確告訴對方“不許傷害我”的勇氣,在對方一再傷害自己的時候,敢於反擊。

另一種是,選擇離開,意味著接受這種現實,但不願陷入這種斗爭的姿態,這是一種更高級的修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麼了,我也知道我怎麼了,我離開,因為我不想介入你這種不好的狀態。而此時媽媽的鼓勵和肯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內心強大的自我。

1到3歲教育
頭發不愛長怎麼辦?

頭發不愛長怎麼辦?

一歲的孩子能吃什麼清咽利喉的東西

一歲的孩子能吃什麼清咽利喉的

感冒

健康咨詢描述:

寶寶腹瀉怎麼辦 4招輕松應對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