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面對著家中的一個孩子,爸爸媽媽們都費盡心思、絞盡腦汁想去保護好孩子、教育好孩子,用自己的想法和心態去對待孩子,這種做法究竟對不對呢?其實,在教育孩子時,有許多爸媽的做法只是自己的“想當然”,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情和想法。
爸媽教育孩子的五個“想當然”
一、家長權威嚇出來
在生活中,有很多爸爸媽媽會借用“警察”、“醫生”、“老師”等這些特殊職業人物的權威,“威脅”孩子吃飯、睡覺、聽話。也許這種方法一時有效,可長久之後,孩子不僅會對這些職業產生恐懼,而且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孩子不聽話時,爸媽總是忍不住擺出大人的權威,強制、命令、恐嚇,這些都不是良好的溝通方式。為什麼不能順著孩子的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呢?比如通過講故事、看圖書來跟孩子講一些事理,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做交流,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二、盲目替孩子做主
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時,出現的一些糾紛和問題,爸爸媽媽往往不征求孩子的意見,直接就替孩子做主了,這樣會干擾孩子之間的獨立交往,讓孩子失去跟同伴交往鍛煉的實踐機會。
聰明的爸媽永遠是站在孩子身後的,在碰到孩子與人交往中的問題時,爸媽不妨先等一等,觀察一下孩子自己的反應,讓他獨立拿主意。如果出現不恰當的行為時,爸媽再適時加入,引導他與同伴正確交往。
三、把孩子想得脆弱
如果一群孩子在玩耍,突然來了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加入了,爸爸媽媽往往會擔心孩子吃虧,就把孩子帶離了游戲場所,這就是用自己的預想保護了孩子的身體,卻破壞了孩子學習交往的環境。
擔心自己的孩子小,被大孩子欺負,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們的交往都是單純的,他們表達情緒很直接,多數沒有惡意。爸爸媽媽可以在旁邊暗中觀察,這樣就不會破壞現場的愉快氣氛,而且不斷干擾孩子的正常交往。
四、總替孩子看世界
如果帶寶寶出去玩的時候,爸爸一會讓寶寶看這個,媽媽又讓寶寶看那個……總是沒等孩子自己去發現,爸媽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東西指了出來。從表面上看,這種做法是在向寶寶傳授知識,實際上卻局限了孩子整體觀察的能力,也剝奪了他們自由探索的樂趣。
正確的做法是,爸爸媽媽可以等孩子對某個事物特別關注時,再開口說話,而且最好用引導的方式去說,比如多提問,引導孩子一起來觀察。
五、不能理性對孩子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是個鬼靈精,當他們動用“小聰明”、“小伎倆”來對付大人時,很多爸爸媽媽明明知道不對,卻又忍不住對孩子的機靈大加贊賞。爸媽表情、語氣、行動的不一致性,常常會讓孩子無法去正確地分辨,導致產生錯誤的模仿。
孩子最初感受到的秩序感和規則,往往來自於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所以爸爸媽媽的責任尤其重要。在面對孩子不正確的“小聰明”時,爸媽需要的是多些理性,並且全家態度一致。
夏季,酷暑難耐,不同以往季節
汪小菲玩手機被愛女搶 據台灣媒體報道,大S成為人母後,每參
孩子長牙都瘦了,怎麼辦呀?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疾病,也是新生兒死亡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