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每個爸媽都要學習的技能。近日,英國心理學家傑瑞米·迪安在著名學術網站“心理博客”刊文,總結了2013年的9項心理學研究,可以為家長們提供育兒思路。
1.有孩子的夫妻更快樂。不少初為人父母者,面對寶寶的哭鬧、頑皮、挑食等往往手足無措,甚至稱孩子為“小惡魔”。然而,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尼爾森教授研究發現,孩子給父母帶來的快樂遠多於痛苦。特別是父親會從孩子那裡獲得相當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因此,建議爸媽們多從照顧孩子的經歷中體會快樂,而不是一味抱怨。把育兒當作成就,心態也更容易擺正。
2.把孩子放第一位更幸福。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阿什頓·詹姆斯教授發現,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更幸福,並能感悟更多的生活真谛。但需要提醒的是,這不代表可以溺愛孩子。孩子犯錯誤,可以適當懲罰;孩子想要的東西,不該買的堅決不要妥協。
3.不要整天圍著孩子轉。有些父母認為,愛就是成天圍著孩子轉,像“直升飛機”一樣,有點事馬上“飛”去“救火”。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的西弗林教授認為,無微不至的關愛讓孩子更易抑郁,自理能力差。家長應學會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尤其當孩子覺得被管得太多時,家長要接受而不是抱怨“不被理解”。
4.避免嚴厲的批評。調查顯示,約90%的美國家長承認曾對孩子有過至少一次的嚴厲批評。這種情況在我國也不少見。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王明特(音)研究發現,嚴厲指責13歲左右的青少年,可能使他們的行為更放肆。建議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以教育為主,可選擇適當的時機講道理。若忍不住沖孩子發脾氣了,要在事後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則。
5.規律作息有助孩子大腦發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凱利教授在調查了1.1萬名兒童後發現,3歲時就作息不規律,會導致閱讀、計算能力低下,空間意識薄弱。研究還發現,規律作息對男孩女孩同等重要,越早養成習慣,越有利於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
6.一起做家務,孩子更快樂。很多夫妻會為誰做家務鬧矛盾。美國密蘇裡大學的戈爾文研究指出,父母與孩子一起做家務,孩子更容易變得快樂。比如,飯後讓孩子掃地,爸爸拖地,媽媽洗碗,大家一起共享做家務的快樂,就是個不錯的辦法。
7.少讓孩子看電視。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琳達·帕加尼跟蹤調查了2000名兒童後發現,孩子在兩歲半左右時,每天多看一小時電視,他們在上幼兒園時表現就更糟糕,尤其在詞匯、計算和運動方面能力很差。對此,美國兒科學會最新建議,兒童在兩歲前不要看電視,兩歲後每天最多看兩個小時。
8.鍛煉讓孩子表現更好。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的布斯教授針對11歲青少年研究發現,適當運動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計算等能力,對男孩與女孩同樣有效。建議家長別總把孩子圈在家裡,多與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
9.不要完全犧牲自我。不少家長把孩子看成唯一希望,甚至放棄自己的愛好、事業。然而,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裡佐教授發現,這些犧牲自我的家長對生活的滿意度更低,尤其是女性。這樣的犧牲還可能導致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孩子稍有過錯,家長就易產生挫敗感,並遷怒於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健康的心理要靠諸多因素共同支撐。
母乳不足嗎?
兩歲小孩眼睛摔到後眼皮一直有
寶寶吃的多
概 述 新生兒剛剛出生的時候身體是比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