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1到3歲 >> 1到3歲教育 >> 為人父母後要正確定位身份
1到3歲飲食1到3歲護理1到3歲疾病1到3歲教育1到3歲問答

為人父母後要正確定位身份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尊重、理解、鼓勵,還是引導、規矩、塑造,或者說約束、管教、懲罰?就我而言,育己即是育兒。

為人父母後 要正確定位身份

試想,在高速公路上我們突然停車或闖入了對向的車道會出現什麼情況?輕則造成交通塞車,空耗時間、精力,重則導致交通事故。因此,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界限,履行自己的責任,才是我們安全、順暢行駛的保證。開車如此,育兒、工作、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通常會出現以下兩種自我身份錯誤定位的情況:

一、越位,即父母對自己不該負的責任進行越界干涉

諸如孩子不吃飯時,我們總是追著喂;孩子不寫作業時,我們總是在一旁陪著寫;孩子間發生點小糾紛,我們就急著出面找對方去算賬,等等。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身體是孩子自己的,吃飯是本能;不相信求知是每個靈魂固有的能力,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這種越位,往往源自父母搞錯了邏輯,顛倒了因果,把孩子的現狀和表現作為教育的起點,只想著采取各種辦法去“對付”、“管教”孩子。

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現狀和表現往往是父母教養方式導致的結果。因為我們總是追著喂,所以孩子可以不准時吃飯。因為我們總是陪著孩子寫作業,所以孩子可以不單獨完成。因為我們總是出面替孩子解決問題,所以阻礙了孩子能力的建立和社會性的發展。最終的結果是導致孩子認為:飯是吃給媽媽看的,作業是給媽媽做的,朋友是給媽媽交的,孩子自己永遠不會分清自己的界限,負起自己的責任。

小結:父母負起自己的責任不越位,承擔自己的義務,守住自己的界限,扞衛自己的權利,是構建良好親子關系和教養孩子的前提。

二、失位,即父母自己該履行的教育責任沒有履行

常常聽到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抱怨自己的父母幫忙帶孩子帶出了各種問題,然而我們是否反省過,教養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我們有什麼資格去要求老人,一定要按照我們的觀念和方式去帶我們的孩子?老人有老人的性情、觀念和生活方式,本身老人願意幫忙帶孩子,我們就該心懷感激了,怎麼還能抱怨他們或要求他們改變?

其實,隔代教育是個偽問題,本質是年青的一代有了孩子後,內心還沒有長大,沒有負起自己的責任,守住自己的界限,扞衛自己的權利。是我們的失位在先,才導致了老人的越位。

再比如,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停地吃糖,或不停地看動畫片。然而,想不想吃糖或看動畫片是孩子的事,允不允許,給不給孩子吃糖、看動畫片就是父母的事了。

我們做父母的沒守住自己的界限,給孩子創造了犯錯的環境和機會,卻去怪兩三歲的孩子缺乏自律,公平嗎?這就相當於你把一只羊扔到狼群裡,又告訴這些狼,你們不能吃羊,誰吃誰不是好狼。難道不是我們給孩子創造了可以隨手觸及糖的環境嗎?難道不是我們習慣了把孩子托管給電視、電腦,而很少親子陪伴、交流,導致孩子癡迷於動畫片或電子游戲的嗎?抱怨孩子缺乏自律前,我們先負起自己的責任,而不能失位於父母這一職責。

小結:父母對自己的身份角色有清晰的定位,該履行的責任不失位,不該自己負的責任不越界干涉,是進行有效家庭教育的保障。

越位或失位,通常都不是孤立的

往往一種越位行為的背後,都有一種失位,而一種失位行為的背後,都有一種越位。

父母不是孩子的老師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意識特別強,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會自以為是地把自己視為孩子的老師,不停地指指點點,而忽視良好親子關系的構建,於是父母在越位當老師的同時,失位於父母的角色。

兩千多年前,公孫丑就問過孟子:“為什麼君子不肯親自教自己的孩子,而要‘易子而教’呢?”孟子說:“因為父親用正理去教育兒女,兒女就會反駁說:‘爸爸,你自己都做不到,還好意思教育我?’父親就會因此動怒。一動怒,就會求全責備,傷害父子感情,反而造成父子關系疏遠。而關系疏遠,是最大的不幸。”

無可厚非,父母作為與孩子最親近、最常接觸到的人,孩子總會以父母為榜樣。但作為父母,自己要清楚的是,首先我們是父母,不是老師。不要總抱著教育孩子的想法,指指點點。

孩子會有父母之外的很多老師,但只有父母才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感受孩子的喜悅和憂傷,給予孩子全部的尊重和信任。也只有父母有能力,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

其實父母能當的不是老師,而是榜樣。比起說教,潛移默化的榜樣力量不傷和氣,也更能起到作用:假如父母樂觀而幽默,那麼孩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不會太消沉;假如父母懂得接納自己,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那麼也能讓孩子學習到管理情緒的技巧;假如父母真誠待人,那麼孩子也容易有好人緣。這些都是說教做不到,而只有父母的身教才能做到的。

你無法代替孩子去探索世界

通常還有一些父母,會因為自己兩三歲的孩子碰觸了家中的玻璃杯、電源插座、剪刀等可能帶來危險的物品,進而用訓斥,甚至打罵的方式制止,理由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可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是出於好奇的探索和嘗試,而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其學習能力的基礎要素。假如為了保護孩子,而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上學後,我們常常又會抱怨孩子沒有學習興趣,做事缺乏主動性。

孩子有好奇心,該鼓勵而不是扼殺。所以,提供一個安全、衛生、有愛、免於受到傷害的環境,教會孩子如何識別和面對危險,才是父母真正的職責。

父母該做的,是將可能導致孩子受傷的物品放置在孩子不易觸及的地方或進行安全改造,並多通過書籍、故事、演示、實驗等方式,讓孩子明白危險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所以父母越位去限制孩子的嘗試和體驗,阻礙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本質上是因為失位於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有愛的生活環境。

結語: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指向分離的,因為無論我們多麼愛孩子,都沒有能力陪他走完他們人生的下半程。真的愛孩子,是幫孩子建立起他照顧自己的能力。唯有父母先做到既不越位,也不失位,才可能培養出一個獨立有擔當、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同時,這也是我們自己走向快樂、成功、幸福人生之路的必然途徑。

 

1到3歲教育
孩子學習從游戲開始

    家長們在一起談論孩子,都

乳頭乳暈的問題

乳頭乳暈的問題

延誤治療先天性膈疝死亡率達90%

曾女士的寶寶出生後出現氣促、全身發紫等症狀,被確診

寶寶41天大便有點粘液還拉絲什麼原因?

寶寶41天大便有點粘液還拉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