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文化報的一篇題為《3歲乖乖女跟奶去掃街》(轉發多采用的標題為《長春3歲女孩陪環衛工奶奶掃街:長大給奶奶買好吃的》)的新聞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老人叫呂樹英,今年53歲,是長春市南關區環衛曙光大隊的一名環衛工人。小孫女瑩瑩,今年3歲。
新聞本身、轉發者的編輯、讀者的評論可以看出兩種感情:一是感動,婆孫倆情深,孩子是奶奶從小帶大的,跟奶奶感情最深,所以即便上了幼兒園也離不開她。尤其是那句“奶奶累,等瑩瑩長大賺錢給奶奶買好吃的”擊打著讀者的心房。第二種感情則是心酸,三歲、女孩、奶奶、掃街,這樣的字眼非常具有沖擊力,很多人和撥打新文化報熱線的的哥一樣的感受:“那麼小的孩子就得跟大人出來掃馬路,看了讓人心裡難受。”
感動、心酸之後,筆者以為,從育兒的角度講,3歲女孩陪奶奶掃街,是利於孩子成長的。理由如下:
一、陪伴最可貴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育兒方式,可瑩瑩是奶奶從小帶大的,跟奶奶感情最深,不跟父母,送回父母身邊就上火生病。奶奶成了瑩瑩最親的人。跟最親的人在一起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若瑩瑩不陪奶奶掃街,則有兩個解決方案:一是瑩瑩不上幼兒園時獨自在家。瑩瑩才三歲,獨自在家不安全;沒有人陪伴,也不會快樂。第二種方案就是找一個保姆,奶奶掃街收入不多,這是不現實的;即使有條件請保姆,交給保姆照看的孩子也不如留在最親的人身邊快樂。
我有點兒羨慕呂樹英了,羨慕她可以帶著孩子上班。如果可以,我也想帶著孩子上班,這樣,我就可以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長一些。但是這是不現實的,一方面公司不讓,另一方面也是工作性質不允許的,開會、出差、拜訪客戶都是無法照看孩子的。而呂樹英作為環衛工人,帶著小孩上班對工作影響不大。
二、真實大於天
我們看到這新聞心酸,源於我們打心眼裡覺得環衛工人是辛苦、最底層的工作,甚至有些同情、憐憫他們。我們並未真正覺得人人平等。他們不需要我們同情、憐憫,他們和我們一樣的,他們掃街,讓城市更干淨,獲得自己的報酬,與出租車司機載客到達目的地獲得報酬有什麼區別呢(撥打熱線的就是一位出租車司機)?與我們運營商員工鋪光纜、修基站,為客戶提供通信服務,獲得報酬又有什麼區別呢?甚至與國家主席為全國人民服務獲取薪水又有什麼區別呢?——劉少奇不就對挑糞工人時傳祥說“只是分工不同,國家主席和挑糞工人都是為人民服務”嗎?
如果說是谷歌員工帶孩子上班,我們還會心酸嗎?我們一定會大贊谷歌的人性化、好福利。
不可否認,環衛工人的工作環境比一般的工作要艱苦得多,馬路上車太多對小孩也不安全。如果你是一個環衛工人,你會怎樣帶孩子呢,會在工作允許帶孩子的情況下將孩子帶到工作現場嗎?還是避免讓孩子見到自己的工作現場,避免讓孩子置身自己的窘境?我是主張將孩子到現場的,無論多髒多累,這就是父母(奶奶)的工作,這是至親的人最真實的一面,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真實大於天,知道才會明白,明白才會理解。圖片顯示,瑩瑩在幫奶奶清理隔離帶中的樹葉。3歲的瑩瑩很乖,不吵也不鬧,即便身旁車輛飛馳而過,她也是鎮定地站在那裡。這是多少三歲孩子父母羨慕而自己孩子不會的:干活,以及交通安全。這是奶奶將孩子帶到真實場景的結果,如果我們都不讓孩子干活,孩子是永遠也不會干活;如果我們都將孩子關在家裡,孩子是永遠也不會知道交通安全。
我們見到小女孩陪奶奶掃地心酸,會可憐、同情這個家庭。當事人並不一定這樣以為。我給老婆孩子講我小時以瘦弱之軀挑糞砍柴,給他們講我搭起板凳夠著灶台做飯,給他們講我赤腳下田插秧,給他們講我高中三年只到菜市買過一次肉,老婆會很感動;而我卻不以為然,當時一點沒覺得苦,我想我的童年很快樂。我沒有機會當面問他們“幸福嗎?”但我相信他們是快樂、幸福的——因為與最愛的人在一起。
概 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毛主席提
四個月的寶寶怎麼吃胡蘿卜更有
孩子老上鼻子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