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1到3歲 >> 1到3歲教育 >> 家有受氣包或小霸王,父母這麼辦?
1到3歲飲食1到3歲護理1到3歲疾病1到3歲教育1到3歲問答

家有受氣包或小霸王,父母這麼辦?

時常有家長問:“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孩子總愛欺負人,惹是生非,怎麼辦?”一個是“小受氣包”,一個是“小霸王”,兩者的爸爸媽媽們都有許多煩惱。

是教育“受氣包”強硬地反擊,“他打你,你也打他”?還是秉承吃虧是福,“算了,我們不和他計較”?抑或是“惹不起躲得起”,索性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免得受欺負?

對待“小霸王”,是懲罰教育,“你打別人,我就打你”?還是暗自得意,“欺負人總比被欺負好”?抑或不讓孩子出去玩,“少給我惹是生非”?

這些不同的選擇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就讓我們來分別看看家長們該如何對待“小受氣包”和“小霸王”?

首先要學會分辨什麼是“正常沖突”和“被欺負”

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耍中被推倒,或者看到有人在搶孩子的玩具,頭腦中會立即拉響警報“孩子被欺負了,那怎麼行!”,然後趕緊沖出去保護孩子,找老師或者到對方家長那裡“控訴”,替孩子“擺平”。

其實,孩子間一時的推搡、爭搶、打鬧,是很正常的,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如果家長時常把孩子間的摩擦解釋得很嚴重,孩子也會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更在意別人是否對自己有惡意,會把很多不是欺負的信息理解為欺負,這對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長遠的人格發展都沒有好處。有些孩子甚至會潛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對自己“受害者”的評價信息,強化了“受欺負”的感覺,結果真變成一個哭哭涕涕的受氣包,“驗證”父母的評價。

而欺負通常是帶有惡意的、持續的、力量懸殊的雙方之間的沖突。長期的欺負行為對於欺負者和被欺負者雙方都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對於受欺負者來說,孩子正慢慢形成自我價值,在這個時候長期被人欺負,會使得他自我否定,對自信產生很大影響。而欺負者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卻時常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會使孩子慣於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攻擊性增強,對孩子將來的性格發展和成年後的人際關系十分不利。

該介入時再介入

如果在孩子的沖突中沒有嚴重的安全危機,很多時候父母可以不介入,而在一旁觀察,給孩子們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己解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社會協調能力也在慢慢孕育。

如果父母充當“警察”,立即出面調停,雖然沖突解決了,卻也剝奪了孩子寶貴的心理成長機會。

如果當父母發現孩子時常發生惡意的攻擊行為時,就需要及時介入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

家有“小受氣包”——給被欺負者的家長指南

“小受氣包”的形象:安靜、弱小、孤獨;依賴他人的指示行動,不敢表達自己的願望;經常被同伴搶走玩具、擠出隊伍;面對別人的攻擊,只會哭泣、忍受或躲開。

1.情緒安撫,減輕孩子的自我否定感“被人欺負不是沒用的表現,每個人都會遇到!”

當孩子哭著來找你,你應該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蹲下與孩子平視,輕輕地抱著孩子,這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很重要,並且消除孩子的不安。同時對孩子表示同感:“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委屈。”待孩子情緒平復後再詢問是怎麼回事,確定是孩子受委屈之後,要給予安慰,讓孩子明白被人欺負不是因為自己沒用,每個人都可能遇到,讓孩子盡快擺脫氣餒和自我否定的情緒。

2.理性溝通,教自我保護方法——“不許打人!”呵斥欺負者,保護自己

在孩子的情緒平復後,選擇舒適輕松的環境,與孩子討論“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麼做”。可以用游戲發問的形式,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想不出來時,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見,比如可以大聲呵斥“不許打人!”對欺負者起到威懾的作用等等。

同時教孩子一些簡單實用的自我保護方法,比如在肢體沖突中要護住頭、臉等關鍵部位;推開或擋住對方的胳膊,抓住對方的手腕;大聲呼喊,引起別人的注意,同時也給欺負者一種威懾;平時加強鍛煉,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等等。這些方法可以在家進行角色扮演練習。

3.建立友誼,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嗨,我跟你們一起玩好嗎?”

常帶孩子到游樂園或小型聚會,鼓勵孩子加入游戲團隊,如果孩子腼腆、害羞,最初的時候可以由家長帶孩子去,比如孩子想去玩滑梯,但又怕人多不敢去,家長就可以帶著孩子過去,和先在那裡玩的孩子們打個招呼,“嗨,你們好呀,青青也想玩滑滑梯,讓她和你們一起玩吧。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向孩子示范了怎樣主動友好地讓別人接納自己。然後,慢慢地鼓勵孩子自己主動去找別的孩子玩,直到他能主動融入團體,鼓勵孩子結交一些好朋友。有好人緣的孩子被欺負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4.尊重孩子,征求和采納孩子的意見——“媽媽可以用你的鉛筆嗎?”

家長們在平時動用孩子的東西時要征求孩子的同意;遇到事情多讓孩子自己處理,父母只從旁協助;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多讓他表達意見,比如孩子房間的布置等,在意見不過分的情況下,盡量采納,讓他意識到他的意見很重要並且是有效的。在父母做錯事,如錯怪了孩子時,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通過各種行為讓孩子也體驗到他是被尊重,是不能被侵犯的。

家有“小霸王”——給欺負者的家長指南

1.杜絕“以暴制暴”,采用“冷處理-坐會兒冷板凳,反省一下”

暫時隔離的地點應是讓孩子感到無聊、單調,但是不會害怕的地方。隔離時間不宜過長,可以按1歲1分鐘計,其間不和孩子交流。運用這種方法時,最關鍵的是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讓其“坐冷板凳”。同時家長要更多地以平靜、溫和的方式進行教育,將“冷處理”與鼓勵友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2.尋找閃光點,積極鼓勵——“今天你幫媽媽掃地啦,真棒呀。”

高攻擊性孩子的父母常對孩子好的行為視而不見,對不良行為卻十分注意,並用打罵來懲罰。而這個方法常事與願違,不僅沒能有效制止,反而讓他可能“故意”用這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給予孩子積極、肯定的關心,他們則不需要用激怒家長的方式來得到關注,對自己評價也更高。因此,家長們應多發掘孩子可愛的地方,對孩子偶爾友好的行為積極關注,及時肯定,會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被強化的友好行為出現的概率會大大上升。

3.理性討論,提供解決沖突方法——“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嗎?”

在孩子情緒平復後,可以與孩子討論,出現矛盾時,除了打人還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家長提供可行建議。比如當想玩對方的玩具時,可以詢問對方:“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或者提供建議:“我們輪流玩,一人玩一會兒”,“我們可以交換玩,每人就有兩個了”等等。

平時在家也注意,當孩子平和地提出建議而不是用攻擊性行為或言語時,可適當滿足其要求,這樣成功的經驗可以讓孩子感到不通過爭搶打,也可以達到想要的效果。

4.控制環境因素,減少誘因——“我們不看電視,出去秋游吧!”

5.親身示范,營造和諧氛圍——“爸爸媽媽不吵架!”

對孩子來說,父母再怎麼用各種方法管教,都沒有以身作則的效果更好。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高攻擊性兒童的家庭相似,都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表達感情,有沖突時常伴隨哭叫、漫罵、爭吵、打鬧。

因此父母之間用平和協商的態度對待沖突,使家庭氣氛和諧,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最有效的方法。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身上的“戾氣”自然會慢慢消退。

還有其他問題?

除了孩子被欺負了,還有磨蹭拖拉的問題?還有膽小不愛和小朋友玩的問題?還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1到3歲教育
黑痣會惡變嗎

黑痣是表現在皮膚上的色素斑塊。由真皮深層的具有神經樣外觀的痣細

母乳喂養多久斷奶合適?

母乳喂養多久斷奶合適?

夜間寶寶突發高燒應急預案

嬰幼兒發燒是特別常見的小兒疾病,尤其是夜間,孩子發燒的時候家長

爸媽必知男孩成長有秘笈

孩子不僅能在與“爸爸”、“媽媽”及“爸爸和媽媽”的多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