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筆寫下這個題目時,我能想象得到,很多媽媽看到這個題目時的疑惑:還有“饑餓性腹瀉”?寶寶都是吃多了才腹瀉,怎麼餓了也會腹瀉?什麼是“饑餓性腹瀉”?“饑餓性腹瀉”到底是什麼樣的?
說來慚愧,雖然做雜志編輯有些年了,但我也是第一次聽說“饑餓性腹瀉”這個詞。緣由是小Happy近期腹瀉,一天4~6次的稀便,有時是水樣便。看了醫生,吃了思密達和益生菌,做了小兒推拿,限制了飲食,大便檢查也正常,可就是不見好,斷斷續續地持續了1個月。我們主編見我這個當**著急,專門查閱了松田道雄《育兒百科》,說孩子是不是“饑餓性腹瀉”。由此,我才知道了“饑餓性腹瀉”。根據“饑餓性腹瀉”的應對方法處理後,小Happy的腹瀉狀況漸漸好轉了,真是欣喜。
你的寶寶如果也出現上述小Happy的這種情況,也就是說腹瀉怎麼治療也不見好轉,那多半是由於控制了以前的飲食,連續給他吃既量少、質量又不好,而且營養價值又低的食物導致的。這就是饑餓性腹瀉。如果寶寶進食太少,總是處於饑餓狀態,腸蠕動就增快。寶寶進食量越受限制胃腸內食物越少,饑餓性腸蠕動越明顯。伴隨蠕動,腸壁上的腺體分泌增多,於是出現腹瀉。
剛剛起病時,寶寶每天大便4~6次,大便稀薄,呈黃或黃綠色,混有少量黏液。寶寶雖然大便次數多,但每次量都很少,大便化驗結果通常無異常,並沒有炎症。這說明腹瀉是非感染性的,不需要用藥,更不要濫用抗生素。
因為發生了腹瀉,就讓寶寶禁食,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饑餓性腹瀉的唯一治療方法,就是逐漸恢復以前的飲食狀態。媽媽可以從少量開始增加寶寶的食量。稍微增加食量後,大便次數沒有增多,媽媽就可以繼續加量。即使寶寶大便一天增加1~2次,也可堅持下去。媽媽可以觀察3天,如果大便次數沒有再增加,就可以再給寶寶多吃點。就這樣邊觀察,邊增加寶寶的食量,到給寶寶的食量適合寶寶為止。
看到這裡,有些媽媽要問:具體給增加哪些食物呢?這要看寶寶以前都吃的什麼,前提是易消化,以前沒吃過的就不要嘗試了。已不喂寶寶水果了的話,可給些蒸的蘋果泥吃。如果只喂粥則要逐漸稠一些,慢慢地向喂米飯過渡,也可給他餅干吃,還可以逐漸給他吃雞蛋、肉末、魚。這時,對便的形狀別太在意,只要保證給寶寶飯菜的衛生,寶寶的體重能逐漸增加(每天5~10克)就可以。體重增加的同時,大便也會逐漸成形,腹瀉將停止。媽媽過分地在意寶寶的大便而限制寶寶的飲食,是腹瀉的主要原因,這一點我也是現在才明白的。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寶寶一出現腹瀉,為了慎重起見,媽媽們往往就帶著寶寶去醫院。醫生就會讓寶寶服用幫助止瀉、助消化的藥,並讓限制飲食。這樣一來,寶寶盡管既不發熱、食欲又好、精神狀態也佳,但每天都要拉4~6次不成形便。雖然到醫院請醫生看了,但腹瀉卻還是不見好,媽媽就會非常著急和擔心。我當時就是這樣。不過,幸運的是,在我們主編的幫助下我了解到了饑餓性腹瀉,也成功地調理好了小Happy的腹瀉。現在他已經漸漸恢復一天一次的大便了。因此,特在這裡將這篇小文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媽媽們有些幫助。育兒的路上,讓共同面對,一起前行。
音樂對於寶寶來說可謂是好處多多啊!從小和音樂接觸頻
孩子出生一個多月了,黃疸值還在10點多,孩子吃奶挺好
很多寶寶洗完澡卻不喜歡穿衣服,特別是夏天的時候,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