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牙、說話和走路,我們到底能等多久
在時間的橫坐標上,哪一點是關於生長發育的標識?長牙、說話和走路,我們到底能等多久?
無論是長牙、走路還是說話,都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經常聽到有的媽媽在問:“我孩子現在只有6顆牙少不少呀?”“他已經1歲了,怎麼還不會叫媽媽?”“他不肯走路,我要抱到什麼時候?”
其實,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都有自己的獨特軌跡,在正常范圍內,大部分孩子都沿著自己的軌道前進著,而我們要做的,也許只是在軌道的另一端等著他,然後在他需要的時候,幫幫他。
說話
學習語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能夠交流之前,嬰兒首先要能夠識別感官信息,例如:他要區分臥室裡是明是暗;手裡抓住的食物是甜是鹹;媽媽的聲音是高興還是生氣。當他具備了這種能力後,他才具有了表達的基礎。
當然,僅有這些還不夠,嬰兒還需要明白,語言不是簡單的聲音,它的每個發音都是有指向的,與具體的意義相關聯。同時,一個詞還有許多種用法,例如“奶”既指他饑餓時媽媽送來的美味佳肴,也可以指那個白天看護他、愛他、陪他玩的親人。
通常到10個月以後,有的嬰兒就會發出他的第一個有意義的音節,一般是爸爸、媽媽等容易發的音,之後,語言就像他們每天的食物一樣,不斷地存儲進他們的大腦,詞匯量成倍地增長。這也顯示出他們的大腦在不斷地發育,負責語言的區域日益活躍。
雖然不同地區的孩子存在發音上的差別,但他們的大致經過是一樣的——先能夠發出簡單的單音,處於咿呀學語階段,之後能夠發出一個字的音,然後是兩個字組成詞,之後是簡單的句子,同時學習語法。
語言的發展過程
·1—3個月:能夠發出簡單的單音節,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生理現象;
·4—6個月:如果有人和他說話,會咿咿呀呀地回應,能夠發出笑聲;
·6—9個月:聽到聲音會尋找,聽到自己的名字有反應,會試著模仿大人的聲音,發出一串的呀呀學語聲;
·1歲:出現有意義的語匯,如:爸爸、媽媽,知道揮手表示再見,能夠模仿簡單的聲音,能夠指認常見物;
·1歲半:會話的語匯增多,可以使用簡單詞語與人交流、表達意思,明白別人給予的簡單指令,會跟著大人學說單字,如:車、喝、飯等;
·2歲:能夠使用簡單詞匯說出不完整的句子,如:表達需求時說“喝水”、“給我”等,會重復句子的最後一兩個字,語言發展快速的孩子,甚至可以說出清楚的常用句子。
幫助孩子學說話
1、鼓勵發音:1歲以內的嬰兒有一段咿呀學語期,在他精神愉快時喜歡不斷發出聲音,這時就可以和他一起玩,模仿他的聲音。
2、手勢練習:可利用一些手勢或身體動作來幫助理解語意,如揮手表示再見。也可以給他一些簡單的指令,如:搖手、點頭等,讓他做出動作。大人可以先做給他看,讓他模仿,也可以直接帶著他做。
3、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將生活環境中有關人、事、物的事情一一告訴孩子,對那些重點的詞語講得慢些、清楚些,並且提高聲音重復多次。讓孩子置身在一個充滿有意義話語的環境中,有利於理解力的增加。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大人要面對著他,也要孩子注意我們的嘴型,眼睛看著我們。
4、我說你學:模仿是學習語言不可缺少的步驟。可先從單字疊音開始,如:“爸爸”、“媽媽”等名詞。同時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說給他聽,如:“燈”“門”等,之後用看圖識物的卡片教給他名詞,幫助他學習認識物體和發音。
5、連詞成句:孩子有一個階段習慣於用兩個字代替句子,如:他想上外面玩,他會說“街街”,這時,大人可以反復講給他聽表達需求的短句,如“上街”、“吃飯”、“喝水”等。
6、讀讀說說:唱兒歌、念童謠及說故事,都可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念故事書上的內容時,不一定要逐字宣讀,而是用他能聽得懂的句子,簡單直白地說故事。
7、耐心等待:多制造機會給他表達,可以拿他想要的玩具吸引他的興趣,以口型或小聲提示,要他說出東西的名稱,或是一個句子。孩子在說話時,大人要表示出聽的興趣,而且耐心地聽,不要打斷他,也不要催促他快點,更不能笑他話語中的錯誤。
學語言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語言能力的發展受到許多條件的影響,比如:身體本身的發育階段、遺傳因素和外界環境等。影響語言發展狀況的最普遍的因素是聽力,但即使孩子的聽力正常,他也可能存在語言問題,最常見的情況是:
1、口吃:孩子們在2—3歲的時候,明明已經能夠進行日常交流和對話的孩子突然變得口吃了,這會讓很多父母焦急,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尤其是在他們疲勞、興奮或者急於表現的時候,卻偏偏要重復幾次某個詞,才能繼續下去,就像越想說清也說不清一樣。
2、口齒不清:說話含糊不清是孩子們在學習會話時的另一個普遍問題。你的寶寶會很“偷懶”地用一個很容易發的音代替一個難發的音。例如:有的孩子會把“奶奶”叫成“亞亞”,把姥姥叫成“襖襖”或“咬咬”。
3、過長的停頓:孩子在說話當中有一個很長的停頓,而在一邊等待下文的你很可能此時會代替他說出來。停頓是留給思考的時間,雖然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成熟,但他在努力地想一個正確的詞語,也就是他平時從成年人口中聽過的表達詞匯。或者是這個句子還沒說完,他已經在迫不及待地組織下一個句子了。
需要警惕的現象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語言發育滯後說明孩子可能存在聽力問題、繪畫障礙、自閉症等疾病,需要及時和特殊有效的治療:
1、聽到突然發出的聲音表現得很震驚和恐懼,或者在你們走進屋對他說話時沒有反應,也不轉過頭來;
2、與其他人沒有目光的交流,拒絕模仿或游戲,或者經常性地忽略和不理睬周圍的人;
3、總是重復某種動作或強迫性地動作,如不斷地拍手、繞圈等;
4、總是努力想說什麼,但只能發出極少的幾個音。
長牙
嬰兒出牙的時間早晚不同,最早有4個月乳牙開始萌出的,但大部分嬰兒是從6個月以後開始長牙。牙齒通常是一對一對長出。最早出現的是下方的門牙(前牙),之後是上門牙,然後是側門牙,再後是前磨牙和犬齒,最後是後磨牙。一般到3歲時,20顆乳牙全部出齊。
牙齒的萌出時間和順序
嬰兒的第一顆牙出現早晚不同,一般是4—12個月之間出來都算正常。如果1歲時還未長牙,只要其他發育都正常,也不必太擔心,只有極個別情況是由於代謝紊亂而出牙遲,但通常這不會只表現在牙齒上,也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
6—12個月:長出四顆前牙(中間的門牙);
9—16個月:再長出四顆邊上的門牙;
13—19個月:長出四顆前乳磨牙;
16—23個月:長出四顆尖牙(犬齒);
23—33個月:長出四顆後乳磨牙。
出牙的表現
1、愛流口水,而且愛吃手;
2、比較煩躁,情緒不安;
3、在吃奶時喜歡咬奶頭或奶嘴;
4、有的嬰兒還表現出食欲不振,對熱的或冷的食物敏感而不願意吃東西;
4、牙龈腫脹或不平,顏色變深或變淺。
幫助寶貝度過出牙期
1、 緩解疼痛:口水的過量分泌可能導致嘴角周圍疼痛,你可以在嘴角邊抹一點凡士林油來緩解疼痛。
2、 磨牙食物:咀嚼可以幫助牙齒萌出,但選擇的食物要慎重。可以給他吃嬰兒磨牙餅干等易碎食品,而不會發生窒息。
3、 健康牙龈:用指套牙刷套在你的手上,蘸清水輕輕按摩牙龈,可以除去事物殘渣,同時促進牙龈健康。
走路
行走是嬰兒大運動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從四肢著地到雙腿直立行走,嬰兒經歷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爬行不僅對學習走路,而且對身體的協調能力都有重要意義,所以,讓我們先從爬說起。
從爬到走的過度
開始時,嬰兒把肚皮貼在地上,用手夠著往前蠕動,然後他可以用四肢把身體撐起來,不再肚皮貼著地面了。由於大部分嬰兒的胳膊比腿更有力,所以開始時,很多嬰兒是先倒退著爬的。
爬行給了嬰兒一種全新的令人興奮的感覺,他可以比較自由地去他想去的地方,但因為看到周圍的成年人是用兩條腿走路的,因此他也想學著走路。開始時,他嘗試用雙手抓住什麼,如茶幾、床或者是你的腿來支撐他的身體,保持平衡。雖然獨自站立是學習走路的前奏,但很多孩子會因為不知所措而焦急或哭著請求成人的幫助,此時,你可以告訴他如何彎曲雙腿蹲下來,回到原來的“低姿態”,這樣他會比較安全,不容易摔倒。
當嬰兒對豎直站立熟悉之後,他會試驗性地邁出一小步,當然開始時還需要學會“借力”,他會了解,如果雙手抓住什麼東西來保持平衡,走起來要容易。
一旦自信心確立起來,嬰兒就會自主松開扶東西的手,完全自由地邁步。走路是一項技能,需要學習和練習,雖然開始時他還會不由自主地去抓什麼東西,而且只能走一兩步,但很快,他就能“閒庭信步”了。
走路的過程
5個月:彈跳的皮球。如果你抱著他站在你的大腿上,他會像一個皮球一樣在你腿上跳上跳下,而且在大約兩個月中,這都是他非常喜歡的一種運動。
8個月:努力扶物站立。他會抓著身邊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站起來。一旦第一次站立成功了,他就不再滿足於規規矩矩地坐著了。隨後,他開始練習爬行,練習扶物行走,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去夠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了。
9~10個月:蹲下起來。嬰兒開始學習如何彎曲膝蓋蹲下去,和如果站累了怎麼樣坐下。從站到蹲或坐遠不像成人以為的那麼簡單,這個動作對嬰兒來說,是個大工程,而且預示是危險。
11個月:自由伸展。此時,他很可能已經能夠獨自站立、彎腰和下蹲。如果抓住你的手,他也可以和你一同走路,但還要經過幾周的練習才敢松開成人的手自己走。
13個月:蹒跚獨步。大約有3/4的孩子可以在這個階段搖搖晃晃地自己走了,但也有些孩子直到16個月才能自己走。
14個月:熟練的走路SHOW。能夠獨自站立,蹲下再起來,甚至有的能夠倒退一兩步拿東西。
15個月:自由地游走。大部分孩子能夠走得比較熟練,喜歡邊走邊推著或拉著玩具玩。
幫助學走路
1、在學站時,寶貝可能不放開你的手或者哭著讓你幫忙,因為他自己不敢坐下去。先別急著抱他或扶他坐下,此時他需要你來告訴他如何彎曲膝蓋,這是學習站立繼而學習走路的一個重要的環節。
2、你可以跪在寶貝面前,伸出雙手拉住他的手,鼓勵他邁步,朝向你走來。
3、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後面,用雙手扶住他的腋窩處,跟著他一起走。開始時他或許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後你只需用一點點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
4、學走路也意味著摔跤和受傷的機會增多了,請為你的孩子准備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減少他磕碰的機會,並且盡量讓他在你的視線范圍內活動,而且隨時做好“救援”准備。
值得注意的問題
如同學習其他技能一樣,孩子們學會走路的時間也有早有晚,但大部分孩子會在15個月時能夠獨立行走,也有個別孩子在16—17個月學會走路。假如他在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稍微延遲走路也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被大人扶著站立時雙腿像棍子一樣發直或像剪刀一樣交叉,有的孩子表現為雙手發抖或雙手不停地顫動,在運動方面表現出手腳運動不靈活,協調能力差,或者讓人感覺到走路的姿勢很別扭。又或者他走路的時間已經遠遠落在其他同齡孩子後面,那就一定要帶他去看專科醫生了。
采編自《父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