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十聾九啞”。據統計,聽力障礙在正常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而重症監護病房搶救的新生兒,其聽力障礙的發病率可高達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如何預防聽損兒童因聾致啞?聽損兒童能否恢復聽力呢?3月3日是第十一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為此,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廣東優生優育協會聽力篩查專業委員會主委麥飛。
“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耳聾的重要手段。”麥飛說,“以前,因為太小的孩子不會表達,患兒在襁褓期不易發現,等長到兩三歲時才發現,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現在,新生兒聽力篩選檢查的技術和設備都在不斷更新,如利用聽力篩查儀,可在孩子出生後48小時檢測聽力是否正常。”
國際上對聽力損失兒童一貫執行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去年6月1日起,衛生部頒發的《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在全國正式施行,其中規定:診療科目中設有產科或者兒科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如不具備條件者,應告知監護人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采集及聽力篩查。可見,新生兒聽力篩查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家長也能發現孩子聽力異常
“在臨床中常常遇到一些令醫生扼腕歎息的憾事,不少家長因為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或者五六歲口齒還不清楚,這才慌了手腳,往往延誤了診療的最佳時機。”麥飛說,雖然從專業角度來說,新生兒聽力篩查需要一定的技術標准和設備,但對於普通家長來說,除了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還可以通過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的聽力是否異常———
孩子剛一出生就能聽到聲音,雖然他們不會做出主動的反應,但他們卻能在聲音的刺激下產生下意識的反射活動,比如避開他的視覺在他耳旁敲擊物品產生聲音,他會做出眨眼、身體抖動等動作;四個月之後,孩子就有了主動尋找聲源的能力,聽到強的聲音刺激後會用眼神或轉動頭去尋找。一歲左右的孩子,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話,按照語言命令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兩周歲時能聽懂簡單的語言。如果在哪個年齡段發現孩子的反應不相符,就應該對孩子是否有聽力障礙產生懷疑了。
“一旦發現孩子聽力異常,應及早到正規醫院確診治療。”麥飛說。
新生兒2-7天時可做聽力篩查
衛生部規定,新生兒2-7天可做聽力篩查。麥飛介紹,常用新生兒聽力篩查方法有兩種,一種稱為耳聲發射法,就是將很小的耳塞插入新生兒外耳道,然後播放一定強度和頻率的卡嗒音。正常的聽覺器官(耳蝸)能對這種聲音產生回音,後者能被耳塞內的接收器捕獲和記錄,經過儀器內的微電腦分析並作出判斷。只要孩子安靜,整個檢查過程可在1-2分鐘內完成。另一種方法為自動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測,基本方法是:將多個小電極置於孩子的頭部和頸部,並通過耳塞播放經過特殊設計的卡嗒音,然後利用計算機記錄耳蝸後聽覺通路(腦干及鄰近區域)的電位變化(對聲音的反應),經過計算機分析後得出結論。其中前者更為常用。
1 2 下一頁